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生叔带你飞 8月第4周
0人浏览 2022-08-23 06:18

  本期关键词:

  (1)投资交易周记

  (2)【创新药】怎么看云顶新耀新转让协议

  (3)【光伏】组件疯狂内卷

  (4)【锂电池】技术与产品升级路线

  1

  投资交易周记

  现在是凌晨4:30

  今儿不知怎么地,早早醒了过来,坐在窗前等待日出

  过不多久,远处一轮红日从黛色群峰跳出,冉冉上升

  火云聚散,城市的天际线被一片金光覆盖,晨风清爽

  太阳如此伟大,使众人感到温暖,为何又如此刺眼,使人无法靠近

  上周卖出了一半仓位的力量钻石,留下另一半再看看

  该笔交易平均的建仓成本大概在130-140亿市值左右,截至上周卖出的位置累计收益达到了90%多。

  培育钻是我从年初以来一直比较看好的方向,实际上这个赛道今年也非常争气

  从行业全年涨幅排名来看,我没记错的话截至上周初应该是A股今年涨幅Top3的行业

  培育钻里面三家核心的标的中兵红箭、黄河旋风以及力量钻石

  我只买了力量钻石,原因就是前两家的业务比较复杂,不是纯粹的培育钻企业

  虽然力量钻石从产能和市占率角度来看不是行业No.1,但胜在生纯粹透明一些。

  那为什么要此时卖出一半呢?

  第一,在发布财报后力量钻石股价并没有进一步上涨去创新新高,而是高开低走连续下跌了N天

  第二,从数据上来看7月印度培育钻石出口同比增长 38%,环比增长一般,这个数据没有前几个月靓丽

  第三,由于经过了大幅的上涨,目前该公司已经成了我投资组合里仓位占比最高的几家,卖出一半兑现利润持股心态会更好

  这不是离别,只是各自开始,不是故事的结尾,而是另一故事的开端

  同时上周还买入两家公司,分别是一家新上市的可降解材料公司,市值比较小,这个行业刚刚开始起来,我感觉下跌空间顶多在20%-30%,未来2-3年向上至少有翻倍空间

  还有一家是一个血制品行业的小公司,看着赔率还不错,本身我当下是比较看好处于周期底部的血制品板块的,前期也已经买了两家公司,加上这一个过后就一共持有3家血制品板块的公司了。

  这两家公司都是合伙人计划群里面的小伙伴分享的逻辑,十分感谢!

  接下来对于A股市场的看法,我依然维持前几周的观点

  (1)新能源等赛道股需要释放风险

  很赛道板块方向经历从4月以来的逼空性暴涨,都处于一个绝对高位,整体的风报比已经很低

  我周末回看我自己的股票池的时候,发现赛道股里面目前已经没有多少还可以进一步建仓、加仓的选项了

  包括现在如果我们去看券商的研报,就会发现基本上已经把各产业链都拆解透了,好东西都已经充分定价了,想买的应该都买了。

  从市场情绪角度,现在还有多少看空风光锂储的声音呢?

  感觉几乎没有了,都感觉这些行业可以永远上涨,这就有点像当初的”核心资产行情“、”CXO板块行情“、以及去年末时候的”新能源板块“类似的极度乐观情绪,这是很危险的

  我是比较理性的人,3-5月份我配置了很大一部分赛道股,而我这两个月都已经不再往几大热门赛道(新能源车、储能、光伏等)加仓了。

  我现在更看好一些在周期低位的板块,包括之前提到的医药、消费、消费电子、芯片半导体,以及其他的一些低位成长股

  无论多么坚固的城牆,抽掉关键的一块石头就会崩塌

  就算是路边的一颗石子,某些情况下也会变成武器

  虽然赛道股上作了一些减仓,作了一些结构性调整(减储能加半导体),但是目前我赛道股的持仓还是偏高,依然接近40%的水平(包含芯片半导体的仓位),我理想中是赛道股占到1/3左右,进可攻,退可守

  预计后面如果进一步上涨的话还会再减仓,如果下跌调整我就保持不动了

  大丈夫行事,爱怎样便怎样,行云流水,任意所至

  (2)A股整体向下空间不大

  7月社融数据不好看,上周初又降息了,上周的国常会上直接定调未来一段时间的政策是”宽货币+宽信用“

  当下的这个流动性以及市场整体估值,我认为整个下半年A股将会在3000点-3500点范围震荡是大概率的事情

  如果要再次砸下3000点,那必然又是发生了某些重大利空事件,引发市场恐慌、踩踏、流动性挤兑

  上半年那个过程中,大家都是亲历者

  但这种东西都是事前无法预测的

  如果我们认为A股不会轻易再下3000点

  那其实现在指数下跌空间不足10%

  就算市场有回调,那抗一抗就过去了

  而且当下结构分化还很明显——少数赛道涨幅巨大,积累了风险,而还有很多板块、个股依然在低位

  机会是真的不缺的

  一鲸落,万物生

  鲸是谁?各人心中自有答案

  如果一直到年末都是在当前的3200点左右上上下下

  那我对明年A股的行情还是挺有信心的

  (3)还有哪些方向可以看看?

  消费、医药、消费电子、芯片半导体这几个胜负手我已经讲了好几周了,包括最近消费电子其实已经开始走强了,背后是新的逻辑故事——VR/MR板块,这个板块有一些标的最近涨得很猛,然后像立讯、歌尔这种龙头公司也已经拒绝下跌,有了慢慢走出底部的迹象

  VR这个产业链我今年年初的时候就在专栏4.0里写过系统的介绍

  相关的公司不敢说100%提前挖掘出来,至少80%以上都覆盖到了,订阅专栏的童鞋可以自己去回看一下。至于前期有没有提前埋伏进去,能不能把握住机会,就全看自己的认知了

  除了这几个板块以外,我觉得像出口相关的公司(美国通胀降关税、二季度人民币贬值、海运价格开始向下走),还有受益于大众商品原材料降价的一些制造业,以及疫情后周期板块当下都是值得去看看的。

  上周账户收益0.5%,今年至今累计收益为8.5%,还是在硬抗,但我觉得也许很快就要扛不住了

  我反正已经做好净值随时向下调整5-10%的准备了

  人在江湖,就好像花开枝头一样,要开要落,要聚要散,往往都是身不由己的

  2

  【创新药】怎么看云顶新耀新转让协议

  2022年8月15日,云顶新耀发布公告,称与吉利德科学(Gilead Sciences, Inc.,Nasdaq: GILD)的全资子公司Immunomedics, Inc.达成协议,云顶新耀将开发和商业化拓达维 (英文商品名为Trodelvy ,)的独家权利转让给Immunomedics。

  根据该协议,云顶新耀将获得总额4.55亿美元的对价,其中包括预付款2.8亿美元(需获得相关监管部门的批准)和未来潜在的里程碑付款1.75亿美元。

  这个药本来是云顶从吉利德科学引进国内的,现在竟然又卖回给了吉利德

  真是一个神操作,大开眼界

  尽管在交易对价层面,一买一卖,看似赚了很多钱

  但市场并不买账,当天云顶新耀股价跌去19%

  因为你是创新药公司,而不是投资公司!

  一家创新药公司把自己最核心的管线、产品给剥离掉了,显然市场认为它的未来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了

  那为什么云顶新耀要作出这个选择呢?

  我猜想原因很简单,就是没钱了,烧不动了

  Trodelvy本身是一个非常昂贵的药物,引入成本和临床推进成本都非常高,就算未来上市了售价也会特别高,那么就必然还要组建强劲的销售团队

  如果销售端能力差,产品费用高,基本上就意味着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能够看出什么呢?

  首先,未来想要走引进模式的biotech企业都会被市场质疑,包括像再鼎这样的引进模式龙头股价也跌掉了80%多,现在仅仅只有300多亿港币市值,更不要说像云顶、基石这类底子更小的公司了

  原因上面说了,就算公司团队的眼光好,拿到了海外的一些好药,biotech短时间内无法组建强劲的销售团队,未来商业化一团迷雾。而且以现在的融资环境,说不定连推进大型临床申报上市都是问题

  相比之下,能把自己研发的药物的海外权益给卖给国外的大型医药企业这类公司日子会好过很多

  其次,这一轮从2016年刮起来的国内创新药繁荣期,能够抓住机会从biotech跃级成为biopharma,能够跑出来的几家企业差不多都已经跑出来了

  到现在还没跑出来的企业已经很难跑出来了

  这个行业里面大部分企业最终都是只能卖身或者死掉的,这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不会例外

  可以大胆预测,18A里面很多biotech的企业都会逐渐变成无人问津的僵尸企业,还有一些公司只能把自己的核心管线卖给大公司断臂求生,当然这样的企业投资价值也不大。

  除非,是能够真正做出创新成果(FIC、BIC)而不是跟随(ME TOO)的企业。

  所以我个人还是只会考虑那几家已经跑出来的平台型创新药龙头企业,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极少数的,通过做FIC出海成功的小企业。

  3

  【光伏】组件疯狂内卷

  上周五光伏行业的大事就是原本做硅料的龙头通威强势进入下游组件行业,通过报了一个极低的价格中标华润电力的项目

  市场闻讯直接绷不住了,周五简直就是一场血雨腥风

  背后很大原因是最近两年上游硅料暴涨,如果成本压力一路向下传导,最终将严重影响光伏绿电的降本进程,所以国家就有可能进入强势监管,比如通过政策打压硅料价格。

  光伏这个行业最终不是卖硅料,不是卖硅片,不是卖电池片给运营商,而是卖组件。

  通威的脑回路比较奇特,算盘也打得比较好,主要把组件招标价格降下来就行了,通过卷死下游同行,让更下游的大型运营商也因此受益,这样国家就不会来管你上游硅料多赚钱

  中间的厂商两头受到挤压,可就难受了

  看了这些年的周期,在我眼里,光伏虽然已经实现了平价,但依然还是一个周期行业

  不仅同行业之间存在激烈竞争,产业链上下游不同环节的企业之间也时时刻刻都在“利润分配间”博弈,都在内卷。

  通威的组件这次打破了存量玩家的生态,在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具备单W成本最低的企业,显然自上至下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企业,从而淡化单环节的盈利过程。

  以这个为出发点,具备自以硅料端优势至组件端优势的通威,应该算是一个最强王者了

  光伏这个行业,我一直以来都是比较看好新技术方向和一些卖铲子的企业(设备、辅料)

  前者是光脚的不怕穿鞋,较低的渗透率意味着想象空间大,短期无法证伪,可以各种拔估值。

  后者铲子型公司往往竞争格局都比较好,整个行业卷得越厉害,他们就越开心

  4

  【锂电池】技术与产品升级路线

  今天来讲一讲锂电池行业的技术、产品升级路线。

  锂电池的产品技术创新升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1.材料体系的创新

  2.结构体系的创新

  先说材料体系的创新,动力电池本身没有类似半导体行业摩尔定律的说法,不会像半导体那样要求性能每年都出现大幅

  动力电池的材料技术基础是电化学,这就意味着,这个行业的推动力并不是依靠有人突然间合成了原来没有的东西,而是通过对不同元素间的排列组合,来发现更好的性能。

  比较核心的几大材料无非就是锂、磷、铁、锰、钴、镍、碳、硅、铜、铝这几种。

  首先来看正极材料

  正极是决定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核心

  经历了多年技术革新,经历了多条技术路线混战,正极材料最终形成了以磷酸铁锂和三元双雄并行的局面

  为什么会形成磷酸铁锂和三元两条路线?

  关键是两点,一个是能量密度,一个是安全性

  三元是胜在能量密度高,重量更轻,但是成本过于昂贵(早期的钴系三元),且安全性不够好,尤其在温度高的情况下,容易跟电解液发生副反应,可能会产生自燃

  磷酸铁锂虽然比三元能量密度低,理论能量密度在190Wh/kg,远低于三元的350Wh/kg,重量也更重

  但磷酸铁锂的安全性高了很多,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分解温度,高达700℃,非常安全,成本也更低,2017-2018年,当国家补贴高能量密度材料时,三元是很有优势的。但自补贴退坡以后,磷酸铁锂的价格优势就完全体现了出来。(由于产业需求爆发,供不应求,今年以来磷酸铁锂材料的成本又超过了三元)

  由于钴比较稀缺,价格又特别贵,因此三元材料内部的技术演进就是从3系到5系(5:2:3,指镍钴锰的比例)再到6系(6:2:2)、8系(8:1:1),8系NCM811电池2018年占比只有6%,2020年已经占了24%

  直至现在最新的9系高镍,有望在高端电动车领域得到大规模应用

  这个演进的本质就是镍的比例不断提升、钴的比例不断下降,让成本降下来,能量密度不断提高的过程,最终是希望完全实现去钴化

  不仅仅是三元,磷酸铁锂体系内部也在迭代创新,比如可进一步升级为磷酸锰铁锂,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同时降低电池成本。

  其次是负极材料

  负极材料的工作原理是在电池中起到储锂的作用,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嵌入与脱出负极,充电时正极锂被氧化为锂离子,通过隔膜到达负极,锂离子嵌入负极中;放电时锂离子脱出负极,在正极被还原为锂。

  前面我们说正极材料上,已形成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并行的局面,这个局面中短期不会改变

  正极的磷酸铁锂和三元已经逐渐优化到极致,提升空间比较小了,而负极的潜力还挺大的,负极材料是正处于技术升级的突破期。

  目前,我们广泛使用的负极材料是石墨,但石墨的理论能量密度是372mAh/g,现在已经优化到了350-360mAh/g,下一步,升级技术升级的方向是引入硅基负极材料,因为硅的理论容量高达4200mAh/g,是石墨的十倍多。如果用哪怕10%的硅来取代石墨,都可以令负极的容量有非常大的提升。

  但硅有一个问题,就是在电池的充放电循环过程中,随着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硅的体积膨胀率非常大,纯硅高达300%,这会引起电解液的消耗,进而导致电池使用寿命的急剧下滑。

  目前,产业界想到的折中方案是,用5%-20%的硅来形成石墨+硅的复合负极材料,在可以接受的体积膨胀率之下,尽可能去提升容量,因此就叫做硅碳负极材料。

  当然目前硅碳负极还没有完全成熟,一些技术难题还没有被攻克,因此出货量还不高,渗透率大概在2%左右,属于真正从0到1的新技术。

  当我们在选择一款材料的时候,一定是去综合考虑,曾经负极材料钛酸锂的呼声也很高,它的好处是能实现快充,并且钛酸锂的倍率性能本身比石墨好。

  但问题是,也正是因为钛酸锂的电位高,负极的电位越高,会导致配成的全电池的电压越低,而电池的能量密度是电压×容量,所以电压越低意味着能量密度越低。这就导致钛酸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至少要低30%。所以虽然说钛酸锂安全,但对能量密度的损失太大了,在商业化上就会遭遇阻力。

  最后,锂电池材料体系创新的最终解决方案应该是固态电池。

  固态电池相比于液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方面都更好,原理是固态电池由于取消了电解液,变得更加安全,并且能够在负极使用高能量密度的锂金属,在正级使用高镍材料,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理论上可以达到500Wh/kg,相比当下的液态电池来说将是一个质的飞跃

  真正的固态电池目前还在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商用的路途中,道阻且长,安全性、循环效率/寿命、锂金属会带来穿透短路等等的问题都还没有被攻克,产业界预期固态电池要到2028年前后才会进入量产阶段,在具体的技术路线上也暂时没有达成共识,现在主流的三种技术路径分别是:硫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

  紧接着,锂电池第二大升级路线主要体现在结构体系的创新

  结构体系的创新属于一个工程问题,比如通过对电芯、模组、封装方式等改进和精简,如何改进底盘电池包的设计?如何提升空间利用率?如何降低零件数量、降低电池包成本?都是提高动力电池综合表现的重要手段。

  例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CTP和特斯拉的4680+CTP等等。

  当然本质上,封装路线其实只有三种:圆柱、方形与软包。

  比亚迪刀片电池与宁德时代CTP电池,都是一种基于方形铝壳的叠片电池,特斯拉的4680则属于圆柱型。

  采用钢铝把圆柱的电池包装起来,一直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电池。这种工艺成熟,良品率很高,但BMS复杂,使用门槛较高。而方形电池采用钢铝外壳,成组效率最高;软包则是能量密度最高,但经历了一系列安全事故和价格高昂,曾经遭遇挫折,但在2020年后随着欧洲市场的放量渗透率大幅回升。

  CTP(Cell to Pack)技术,可称为无模组设计,其灵感是直接将多个电芯布置于箱体,而无需先把多个电芯组装成模组。这使得零部件数量大幅减少,底盘空间利用率也提高了很多,进一步降低了制造成本。

  CTP的技术难点,在于怎么把它们整合在一起,怎么保持电池的一致性。在生产过程中,每家电池厂的CTP技术也不完全一样,各自有各自的专利布局,模仿难度很高。

  此外,宁德时代和特斯拉,还提出了从电芯直接跨越到底盘的集成化CTC电池系统,计划在2025年左右推出。

  Ps:以上所提到的包括硅碳负极、高镍、4680电池、CTP/CTC、固态电池、软包电池,还有一些伴生的新型材料如碳纳米管等等,以及相关的一些公司,我在专栏4.0中都会专门更详细进行分析

  生叔存在的地方专栏4.0(简称4.0)是我开设的唯一付费专栏,帮助你用一年时间,与生叔一起读懂40个新兴行业,欢迎戳左下方的阅读原文进行订阅: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发 布
所有评论(0
  • 暂时还没有人评论
  • 0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