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车市比楼市听劝!
0人浏览 2024-05-07 19:03

   今年五一,又是车来车往,人潮涌动,身边朋友三三两两都着出去玩。

  之前我还挺纳闷,原来这几位都是哼哧哼哧加班的卷王,很少旅游,一门心思攒钱换学区房。

  现在别说清明五一,每个周末都挤时间出去玩,没空去远方就去近郊,300+的酒店嫌贵就找一二百的。

  朋友跟我说了一句话:日子怎么过不是过,人总要为自己活吧?

  是啊,年年五一花相似,五一年年人不同,从掏空六个钱包加杠杆,到不买房、少负债、去旅行,可能这两年大家的心态都变了吧。

  除了花钱的态度改变,我觉得,文旅热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大巴车在消失,自驾出行的越来越多。

  私家车暴增,对大巴车和客运站,几乎是摧毁式的打击。

  全国有2800多个二级以上汽车客运站,客运业务普遍亏损。

  参考春运,40天时间,自驾出行高达67亿人次,火车+大巴+飞机+轮船,这些营业性客运量加起来,也就20%。

  今年五一,交通运输部预计,日均跨区域人流量预计超2.7亿人次,自驾占到8成以上。

  消费观和出行方式的变化背后,是楼市和车市的销量此消彼长。

  我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乘联会发了个很有趣的指标,衡量房与车的销量变化:房车比。

  房车比最高的时候是2020年,70平米房子:一辆车。

  2023年,变成了37平米房:1辆车。

  今年1-3月份还在下降,已经变成了34平米:1辆车。

  看总销量的变化,会更直观。

  2020年,乘用车销量是1928万辆,降了接近7%。但2020年房地产销售面积高达17.6亿平米,创出了历史新高。

  那时候买啥车啊?都在口口相传车买了就贬值,借钱!买房!梭哈!房子才是永远的神,疫情来了也改变不了信仰。

  4年过后,经历了毒打,完全反过来了。

  今年前3个月,乘用车卖了568万辆,汽车口径是672万辆,涨幅都达到两位数。

  房子卖了多少呢?

  整个一季度,房地产销售面积是2.3亿平米,比2020年同期3.6亿平米降了接近40%!

  短短几年,楼市萎缩,车市崛起。

  除了房企自己不争气之外,还有个很重要的背景:国家对汽车产业前所未有的扶持。

  比如,最近七部门发的《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

  2月份开始酝酿的时候,蓝白跟大家聊过,等到4月底终于落地。

  这份细则说,截止到年底,报废买油车能补贴7000块钱,报废买新能源车的,补贴1万块钱。

  有人报废车才多少?增加不了多少换车需求。

  千万别小看报废换车的体量。

  券商报告里,以2018年末的保有量作基数,假设车龄7-15年累计报废40%,15年以上车型每年新增报废10%。

  现在,我们的乘用车存量是3.4亿台,国三及以下乘用车保有量约2527万台,国四存量7360万台,分别占总保有量9.1%和26.5%。

  这样来算:未来潜在的替换空间,近1亿台!

  更重要的是,这笔钱不是空头支票,是财政拿出的真金白银,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6:4比例共担。

  东吴电新团队的测算,今年补贴额度高达500-600亿,远远好于之前市场预期的100-200亿。

  这还没算购置税减免、地方上密密麻麻的换新补贴、消费券、产业链招商引资的优惠、充电桩建设、公共交通电动化。。。

  反过来想,楼市有这个待遇吗?

  捋一捋,似乎也就是降利率,打开限购限售限贷,地方减一部分契税,有点兰博基尼5块代金券的意思,能出的牌很有限。

  从这个角度,理解政策端的意图:扩大内需的“亲儿子”,似乎从房地产变成了汽车。

  以前,一说到扩内需,那必然使出“房贷利率、解除限购、棚改拆迁”三板斧,房价过热后再念紧箍咒,屡试不爽。

  比如2015年放松,2019年收紧,这次是2021年又开始放松,但药效明显减弱了。

  如果说2015是地产大年,那2024就是汽车大年,政策的天枰,开始从地产向汽车倾斜。

  国家为什么选择强力扶持车市?

  两个原因。

  1,不是因为楼市不重要,而是因为地产扶不起来。

  是,我们都知道,房地产很重要。

  中财办列出的数字,土地出让收入和地产税收,占地方财政一半,占居民家庭资产的六成,房贷、以房地产做抵押的开发贷、经营贷各种加起来,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9%。

  这不叫支柱,什么叫支柱?

  问题是,支柱既提供了财富,也侵蚀了消费。

  从2015-2020年,房地产狂飙,汽车销量下降,消费电子饱和,居民杠杆率上升,少子化老龄化加速,开发商又长期玩10个茶杯3个盖的游戏埋下隐患。。。

  近十年积攒的病症,让一个年销十几万亿的大块头昏迷不醒,用以前降利率、放开限购限贷的老药方,是用猛药起沉疴,不可能一年半载就红光满面。

  2,汽车不一样,对内能拉动生产和消费,对外能拉动出口。

  咱们先看汽车行业的地位,有三个10%。

  汽车产业税收超1万亿,占全国税收总额的10%。

  汽车相关从业人员超过4千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口10%。

  2023年,汽车零售额超过4万亿,占社零总额的10%。

  单看体量,虽然没有地产那么的“巨无霸”,也足以称得上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关键是,汽车能当作“内外兼顾”的支点,地产只能在国内击鼓传花。

  对内,汽车一方面可以拉动生产。

  只看投入产出比,整车制造拉动产值超过180亿元的行业,高达72个。

  说个数字大家感受一下,3月半钢胎开工率飙到了80.4%,续创2014年以来新高。

  这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工业增加值啊。

  另一方面可以拉动消费。

  汽车消费,占居民非食品类商品消费的比重达19.3%,是占比最高的支出项。

  更重要的是对外,中国汽车用两年时间,连超德日,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从俄罗斯到墨西哥,从欧洲到澳洲,从东南亚到中东,中国车企的触角,正往海外延伸。

  前几天很多文章说,汽车已经超越房地产成为第一支柱。

  实事求是的说,这个说法个人不敢苟同,毕竟体量不好比。

  但什么都怕同行衬托,你再渲染地产重要,这大儿子它实在是不争气啊。

  汽车这个二儿子呢,以前老是没存在感。

  等到家里顶梁柱指望不上了,猛的一看,老二这孩子也不错呀,既主外又能主内,能勤勤恳恳做家务,还能出去赚钱。

  这性价比,一下就出来了家人们。

  形势很明朗,消费观改变,自驾私家车暴增,映射了房子和车子销量变化。

  楼市扶不起来怎么办?那就扶持车市。

  所以我们看到:财政出钱补贴——近1亿辆车的换新需求——拉动社零、工业增加值——车企卷技术卷价格——内销打合资油车,外销出海抢占市场。

  如此一来,车市的形势就变成:一边是国家撒钱,另一边是史无前例的降价潮。

  乘联会数据,今年一季度,乘用车降价规模已超2023年的六成,相当于2022年降价总规模。

  2月有27款车型降价,3月有37款车型降价。

  与以往最低价格相比,3月降幅最高的纯电车达到22.2%,插混降福居然达到了30.8%。

  我看到这个数字都惊了,单月降30%,比十米高台跳水还快。

  伴随着一波又一波的降价潮,国产车攻城略地的步伐在加速。

  3月自主品牌卖了93万辆,国内份额已经达到了54.8%。

  合资卖了50万辆,同比降了8%,德系份额降到了20.4%,日系车下滑越来越快,只剩13.8%,美系降到了8.2%。

  合资全线溃败到这种地步,别说10年前,5年前都无法想象。

  为啥国产车这么猛?

  答案就俩字:混动。

  去年,PHEV销量是260万辆,而在2018年,插混增程加起来才24万辆。

  6年时间,暴增十多倍!

  关键是,这260万辆电混车,有九成销量都集中在10-30万价位段。

  这个价格带,恰恰是德日美合资油车的大本营。

  用老李的话来说:什么精锐?我打的就是精锐!

  你看,这就是房和车最大的区别:地产起不来,说到底,是房价降不下来,不管出什么牌,购房者不买账。

  汽车主打一个听劝。

  国家给补贴,车市价格战不止不休,不断下探的低价混动,把合资车彻底打蒙圈。

  消费者不关心出口内需形势、车市结构,你说惨烈也好,说内卷也罢,说一千道一万,至少2024年老百姓买车能省更多的钱,这一条就足够了。

  现在车价到底了没?当然没有。

  在“政策补贴+降价潮”的基础上,吉利银河混动系列再添一把火,限时至高直降25000元,发起价格风暴。

  吉利银河L7龙腾版11.37万起,吉利银河L6龙腾版9.98w万起。

  银河L6上市仅半年,已经霸榜A级电混家轿排行TOP3,银河L7作为去年6月才正式开始交付的新品,累计销量已经突破8.4万。

  刚才聊到,自主品牌蚕食合资油车份额的大杀器,是“电比油低”的混动。

  其中,比亚迪和吉利,是中国汽车电混的共同普及者。

  当市场已经全面转向插电混动时代后,油耗远低于传统燃油车那是应该的,已经不再是买车的第一考量因素,更应该考虑动力、操控、舒适、安全。

  动力和操控方面,以银河L7为例,零百6.6s、极速241km/h,反映操控灵活和稳定性的麋鹿测试成绩达到76km/h,首创3档变频电驱,亏电油耗仅4.4L/100km,都领先于同级竞品。

  安全是一个品牌的底线,银河L系列搭载的神盾电池,通过了业界公认最难的电池针刺试验,加上坦克级电池结构保护,结构、用材、冷却、防水等全方面强化,做到了极致安全冗余,上市至今保持零自燃纪录。

  另外,银河L7的超大顶置气囊达到了110L,同时也是10-15万级别里,唯一一个通过C-NCAP五星安全认证的电混SUV。

  银河L系列搭载的L2辅助驾驶,自适应巡航跟车稳定,车道保持识别精准,进一步提升日常行驶安全度。

  养车也便宜,银河L6和L7都有15000公里的超长保养周期,燃油车普遍只有5000公里,能省下不少用车成本。

  还有高通8155,可见即可说的银河N OS,都是全系标配。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吉利普及电混策略的不同之处: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不仅仅是卷价格那么简单了。

  对车企来说,面前有两种路线:是利用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和门槛,达到利润最大化,还是坚持高端产品大众化,来实现科技普惠?

  吉利选择的是后者。

  举个例子,市面上大多数插混都是单挡混动,在电池电量充足时,电池直接提供驱动力;电量匮乏、车辆高速续航时,采用发动机直驱。

  单挡的优点很明显,结构简单、成本低,技术上容易实现,能先人一步推动油车向混动切换。

  但是,插混车放的是小电池,单挡要依靠大电流才能产生高功率,放电过程中热量很高,容易导致电池或电控系统故障,也限制了车辆极速。

  吉利的三挡混动,发动机低速工况下就能参与驱动,电池容量更大、工作电压更高更稳,高速巡航或急加速的时候,变速箱可以快速升降挡提高速度。

  一切价格战的背后,都是技术战。

  三挡有不足吗?有,工艺更复杂,研发成本高,一个字:贵。

  难走的路,也是向上的路。吉利从一开始就坚持克服成本和结构难关,跳过单挡和两挡,推动三挡电混普及。

  如果要追求一味的快,一味的低价,单挡才是车企最优的选择。

  而消费者更需要的,是一辆满足在不同工况下行驶需求的车。

  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流量时代,高成本的三档混动,需要一批“种子用户”进行市场推广,牺牲一部分利润,让用户体验到更先进的混动技术。

  这就是吉利银河价格风暴的背景。

  为什么说银河L系列代表了“科技普惠”?

  我们拿手机跟汽车做类比。

  天风宏报告说,iPhone 2013年A7芯片是28nm制程,有10亿个晶体管。2022年A16芯片4nm制程,有160亿个晶体管,算力从A11(2017年)的6000亿次提高到A16的17万亿次。

  这是技术爆炸的威力。

  车跟手机一样,汽车的新四化指数(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汽车占比)从2018年末50.3%,上行至2023年9月的85.4%。

  平均每辆车的代码行数,从2015年的1亿行增加到了2亿行。

  但汽车跟手机又不一样。

  一方面,伴随着手机技术进步,是手机均价越来越高,汽车相反,技术越进步,价格越低。

  另一方面,汽车是典型的长周期耐用消费品,换车需求的释放持续时间比手机长的多,截止到去年9月份,中国新能源车保有量渗透率只有5.5%。

  1,长周期,意味着能释放更大的消费潜力,这是国家撒钱扶持的目的。

  2,渗透率低+技术进步,又使车市降价潮远甚于其他消费品。

  汽车可以做到“技术越进步,价格越低”,也有消费时代变迁的背景。

  按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的说法,第三消费时代,买房,借贷,买奢侈品,痴迷豪车,这些虚荣消费,是为了彰显阶层的独特。

  就像开头跟大家聊的,原来很多朋友的心理是:没买房的时候想着有套房就行了,有房了又想大平层、洋房、更好的学区房,就是为了证明自己能挤进那个圈子,好像这一生是为了“阶层跃迁”而活的。

  这是消费主义的盛世。

  但在第四消费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对虚荣和奢华的竞赛感到身心俱疲,舒适、烟火气、性价比才是关键词。

  去看表演,去旅行,到点就下班,开上自己10万买的车,体验甚至比几十万的车更好。

  不攀比阶层标签和品牌故事,只衡量价值和品质。

  让普通人在平价消费时代,能用更低的价格,拥有更美好的体验,这就是“科技普惠”。

  既不执着于炫耀“高价低配”的品牌,又不满足于低价“得过且过”的糊弄。

  “既要又要”,“我可以不用,你不能没有”,听起来,这种要求是不是有点苛刻?

  不不不,不是消费者变挑剔了,而是大家都活明白了。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发 布
所有评论(0
  • 暂时还没有人评论
  • 0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