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香港行札记
0人浏览 2024-02-04 16:57

  上周跑了一趟香港,三天的时间里见了不少业内同僚。

  我已经20年没有去过香港了,抵达酒店的一刹那回想起父母在海港城给了我500港币让我自由活动的往事,那年的我在数码店的Sony MD前留恋了许久,最终因为预算不足而退而求其次购买了一款廉价的Samsung MP3……回忆闪过以后,脑中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买一台刚出的Samsung S24 Ultra,但无奈港版竟然不支持虚拟SIM卡,在境内畅享18+内容的想法泡汤了。

  图:惯例检验酒店叫餐的质量,口味不合格

  发达

  进入新年,算起来从业也快15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几年的一个感触是自己对那些简单的词汇有了全新的理解,比如“发达经济体/发达市场”。

  虽然香港本土的伙伴们对香港的现状颇有微词,但我一个外来人的直观感受依然是“发达”,这种发达的体验是多元化的,绝对的收入、动线和导视系统以及对待“服务”的态度都能让你感受到这一点。

  做研究的早些年会认为人均GDP这个数据很无聊,现在倒是觉得一点都不无聊了。

  想来,新兴市场经济体思考“日本化”是一个很滑稽的举动,曼联衰弱了十几年难道就不是豪门球队啦?

  咱一个局外人,也就别操心香港是不是“不比当年”了。

  悲观

  三天的行程见了10多位银行交易台、家办、资管和私行的同僚们,令我感到比较诧异的是,大家对境内市场的悲观是一致的,但是这种悲观并没有附带情绪。

  和大家分享三个我认为比较有趣的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所谓外资不想配中国资产以及中美在金融层面的地缘对立并不是故事的全部,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资产确实已经都“没了”,比如中资美元债和中概股在长期的对立环境中自然也就名存实亡了,换言之,做多中国的需求为什么那么低迷?很可能是因为做多中国的供给比较低迷……

  第二个观点是,对于市场化的投资机构而言,一个做多条件过于复杂的市场参与难度太大了,还不如去选择那些“因为涨所以涨”的市场,这听起来很反智但有效。比如,假如你想要抄底境内风险资产,所要达成的条件实在太严苛了,看起来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和短期的周期性问题从推出到落实都有一个很长的观察和验证期,而像日本、印度这样的市场,大家对过热风险心知肚明,但总比一个严控风险但一潭死水的市场要好。

  第三个观点是,事实上本轮美元流动性紧缩期中很多新兴市场得以避免风险的一大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们默默承受了一切,而我国的FDI和贸易Reroute反而可能把我们的一部分收入份额“转赠”给了其他EM,资本市场的配置份额或许也是同理,“Anything but China”的另一面就是对印度、印尼、日本和中东的超配……

  图:开户并不需要乱七八糟的材料和中介,只需预约、证件和入境小票

  回家

  离开的那天看到机场安检处人流都快排到门外的场景感到唏嘘不已。

  酒店Check-in的时候房号竟然和我的生日数字一模一样,不由得起了一些迁过来的念头,好多香港的朋友们也都建议我赶紧来香港发展。

  图:房号一致

  没想好,因为胸怀一些无用的赤子之心。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发 布
所有评论(0
  • 暂时还没有人评论
  • 0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