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又老又累
0人浏览 2023-12-23 20:00

  大家好,我是蓝白。

  这世界变得越来越老了。

  前几天中央财经大学发的报告,《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3》里的数字:

  1,全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从1985年的32.25岁,上升到2021年的39.42岁。

  2,黑龙江41.17岁、辽宁40.76岁、吉林40.57岁,加上重庆、浙江,五个省份的总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都超过了40岁。

  平均年龄最低的五个省份,是海南、新疆、广东、贵州、西藏。

  我看了一下这个报告对劳动力的定义:不包括学生,女性16-54岁,男性16-59岁。

  黑吉辽排前三名不意外,东北三省青壮年人口外流是老问题了。

  但是看排名,有的人口流入地也不行。

  比如浙江40.11岁排第五,江苏39.6岁排第九,上海排第十二,劳动力年龄都不低。

  相反看广东,劳动力平均年龄只有37.72岁。

  之前听过一个说法,长三角比珠三角要年老10岁,不是没道理的。

  长三角地区的老龄化很严重,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0%,南通排全国第一,如东县60岁以上占比,达到了惊人的38.91%。

  包括劳动力年龄第四老的重庆,七普65岁以上人口占比高达17.08%,排全国第二。

  看黑吉辽,重庆,江浙的劳动力平均年龄,要么是以前的老工业基地,退休人员奇多,青年人外流,类似东北和重庆。

  要么是原来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多,出生率一直都很低,经济底子又不错,适合养老,像南通百岁老人占全省的22%,妥妥的长寿之乡。

  但你看珠三角,全国最年轻的5个城市,广深莞佛,能占四个。

  深圳东莞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都不到6%,是全国最年轻的两个城市,佛山广州也只有10%左右。

  别的不说,广东人多子多福的观念,依然深入骨髓,而且不排外,包容度高,搞钱的机会多,拧螺丝的机会也多。

  除了广东,咱们看劳动力年龄第二年轻的省份贵州,跟贵阳七普不到14%的老龄化数据,也能对得上。

  还有我大郑州,这两年风评一言难尽的郑州,在8个老龄化低于10%的城市里,郑州是唯一一个北方城市,集人口大省的劳动力于一身,可中。

  把七普数据,和这份劳动力年龄排行对一遍,整体还是靠谱的。

  但这事不敢细想的是什么呢?

  连年轻的广东劳动力平均年龄都快38岁了,以后东北三省这样退休多、吃养老金多的地方,独生子女多,青年外流多的地方,又会老成什么样子?

  吊诡又可气的是,一边是干活的岁数越来越大,另一边,企业又对大龄劳动者百般嫌弃。

  听过一句话:40岁以后出去找工作,是自取其辱。

  之前有一期也是聊到就业了吧,评论区有人说:干了10年程序员,剩了没几根头发。40岁开始开三轮送货,练了一身肌肉。

  我笑了:行,不赖,你变秃了,也变强了。

  40岁找工作,如果没有一技傍身,没有大平台履历自己能拉一支队伍出来,或者熟人转介绍,那就剩:吉祥三宝(保安 保洁 保险)、还有铁人三项(外卖 快递 滴滴),六大工种可选了。

  你说没事,不怕吃苦,可真去社会上竞争才发现:

  连下力气的资格,可能都没有。

  前阵我看朋友圈招聘,招俩库管,主要是库房整理、搬货卸货、分拣理货,头一个条件就是40岁以下。

  还有个食品公司,招男普工,两班倒,有夜班,又是40岁以下。

  还有朋友圈里看有人发物业招保安的,月薪3000,不光要求40岁以下,体重身高还得匀称,还优先退伍兵。

  站里广为传诵的那句话是:只要你想吃苦,就有吃不完的苦。

  这其实不算啥。

  更绝的是:不得不去吃苦,却没苦可吃。

  40岁以上被嫌弃,是因为没有选择。那精力、学历远超中年人的年轻人,选择就多了么?

  也不一定。

  大厂招聘的风向,新经济岗位的供求关系,可以看作年轻人就业市场的冷热温度计。

  脉脉发的《2023年度人才迁徙报告》显示,今年,新经济人才持续饱和,人才供需比从2021年的0.32,上升至2023年的2.04。

  也就是说,平均2个人,争夺1个岗位。

  即便是供需比最低的三个行业: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新金融科技,也有超过 1.7人竞争1个工作机会。

  新经济有关工作难找的指标是:求职者的“空窗期”在拉长。

  在一个月内找到新工作的比例,从春招期间的47.01%,降到了29.63%。与此同时,2023年,近2/3的职场人没有跳槽。

  有意思的是,过去一年里,美团、阿里巴巴、小红书、腾讯、百度这五家公司,最主要的新员工来源和老员工去向,都指向了:字节跳动。

  字节这家公司,已经变成了庞然大物。

  上面咱们聊的,中年人在40岁魔咒来临后,只能找重体力、简单重复、没有门槛的工作谋生,遭受以前自己根本瞧不上企业的白眼。

  年轻人呢,也困在求职的围城里,高难成、低难就。想脱去长衫心有不甘,书不是白读了么?想要稍显体面的收入,就得在不断升高的“供需比”红海中去血拼。

  看似选择很多,其实没有选择。

  结果就是:不分年龄大小,大家都在变老,也都在变累。

  有多累?一个数字大家可以看看:

  11月份,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是48.9小时,比上个月增加0.2小时。

  这是2018年有这一统计口径以来的新高。

  今年4月份,这个数字刚刚被打破记录,当月的平均工作时间是48.8小时。

  妹想到吧?这个记录只保持了半年,11月再创新高。

  嗯,看到这个数字,我终于有一项统计不拖后腿了。

  东亚经济奇迹的两大代表,韩国去年平均周工作时间是43.22小时,新加坡是44.3小时。

  工作时长创新高,按说,应该把经济干的热火朝天才对。

  可另一边看PPI,CPI,社零,住户贷款,企业活期存款,这些咱们天天唠的指标,又有点难绷。

  努力,却没效果,那只能说明一个事实:

  工作时间的不断增加,是企业利润率降低后,用所谓“降本增效”的手段,对员工施加了更大的工作负荷。

  结果就是:工作,变得既低效,又漫长。

  打工人变得“又老又累”,怎么办?

  论对抗劳动力老龄化的经验,可以看看国外。

  美国1967年颁布了《联邦老年人就业歧视法》,规定雇员20人及以上的公司,禁止在雇佣、解雇、升职、培训、工资和福利方面,歧视40岁以上的雇员;

  在2000年修订中,又将反年龄歧视范围覆盖到所有公司的所有劳工。

  歧视是不?狼性文化是不?降本增效,加班加点是不?罚的还是太轻了。

  还有,中年人被迫去做简单重复重体力的工作,所有人都“又老又累”的核心原因是什么?

  保障,保障,保障。

  心里没底,银行卡余额没底,孩子学费没底。

  这几年,我们一直用减税、降费、退税的方式来支援企业,实质上,是政府部门向企业部门转移收入。

  这种“政府-企业-居民”的曲线救援方式,在前些年很有用。

  房地产、互联网、基建、外贸,在顺周期的环境下,用赚到的利润,返还的税费,顺势扩张规模,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那就业市场上的中年人和年轻人,自然有更多的选择。

  但在这两年的宏观环境下,刺激生产投资端,所产生的边际效用,越来越低。

  一方面,减税降费退税,下游的老百姓很难感知到,而他们才是消费的主体。

  另一方面,不管企业获得低息贷款,还是减费降税返还的利润,大部分都去买理财存定期导致资金空转,又慑于外部环境不敢扩张,今年企业存款定期化的趋势就是证据。

  要解决”又老又累“,应该从供给端,转向需求端。从生产投资端,转向消费端。从企业部门,转向居民部门。

  李迅雷建议了三种方式:

  1,定向转移支付,直接给低收入群体发补贴。完善三支柱养老体系。普惠制,地方财政困难,那就由中央财政发特别国债,发消费券,规模不低人均1千元。

  2,从过去房地产的财产性收入,转向增配金融资产获得财产性收入,这就需要搞好资本市场。

  3,三次分配。占总人口前20%的高收入组的人均水平,超过后20%低收入组十倍以上。

  但,2021年我国社会捐赠占GDP的比重,只有0.2%,美国则达到2.3%。得想办法,鼓励富裕阶层捐款。

  这些招有用没用?试了才知道。

  宏观的周期波动,关系到亿万个体的生计饭碗,40岁的,30岁的,20岁的,都说自己过得累。

  老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老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都想做人上人,都想要黄金屋和颜如玉,那谁当人下人?谁住茅草屋?

  前天看到后台有朋友的私信说:蓝白,我很焦虑,在看不到希望的公司待了三年,人都僵了,和家人吵了一架,犹豫明年要不要换个工作。

  我看到之后苦笑:谁又不焦虑呢?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发 布
所有评论(0
  • 暂时还没有人评论
  • 0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