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逃不掉的虹吸,涨不动的房价
0人浏览 2023-12-01 17:00

  大家好,我是蓝白。

  11月28号,央行行长在香港的讲话里,有3个关于房地产走向的观点:

  1,新房的需求在下降;

  2,分化。一二线稳定,三四线需求下降;

  3,城市化在继续,租赁需求不断增加。

  以后是二手房的时代了?小城市的房子算是凉了吗?更多人会选择租房?

  怎么解读,见仁见智。

  比如,大小城市分化这一句。

  强的越强,弱的越弱,这个观点不新鲜,这些年,被大家说几百上千遍后,更显得无趣又乏味。

  但是,同样的话,得分谁说出来。人不一样,观点的份量也不一样,立场更不一样。

  中介房V天天吹的分化,是让你无脑去大城市买房,拥抱核心资产balabala。

  央行说的分化,那是基于现在的新开工、一二手成交、土拍形势,告诉我们以后怎么演变,至于是租是买,是涨是跌,自己看着办。

  今天想聊聊,我个人理解的,权威观点所说的“分化”,与平时我们听到的“分化”,有什么不同。

  分化的背后,是买房需求。买房需求的背后,是人口流向。

  这两年,围绕着人口的流动,有两种声音,总是争个不停:返乡派,和进城派。

  有人说,大城市越来越难混,如今盛行躺平之风,身边的好多朋友都回老家了。

  又有人说,人口明明都被吸走了,身边的同学朋友,全去了四大一线、省会和沿海。

  其实,这俩都没错,是时间错了。

  返乡派,说的是去年。

  2022年,广东常住人口减少了27.2万人,这是有数据以来广东首次负增长。

  北上广深,2022年,常住人口罕见的全都在减少。

  与之对应的,是中西部人口回流。

  云南,2021年人口减少了30.93万人,2022年人口增加了3万人。

  江西,2021年负增长,2022年增加10万人。

  而进城派,说的是今年。

  前几天看了一份中金的报告,视角很独特,从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的手机用户数、客运量、房租这些数据看今年人口流动的变化。

  1,移动电话用户数,去年四大直辖市比全国其他地区要低,今年开始加速反超。

  2,把公共汽电车、城市轨交、出租车、客运轮渡全加起来,都是对比2019年,四大直辖市2022年前9月降了41.5%,比全国35.1%的降幅还要低。但2023年前9月降了22.5%,比全国24.2%的降幅要高。

  3,CPI的居住分项,其实就是房租啦(热知识:房价不纳入CPI),从一二线城市和全国的CPI居住分项当月同比来看:2022年,前者低于后者,2023年后,前者高于后者。

  这说明啥?

  时隔三年,大城市又张开了大口,勾着毕业生、农民工、白领、快递外卖、流水线工人、三教九流往里钻。

  1996至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年均上升1.4%,趋势非常稳定。

  但是,2020到2022年,属于是被外力打断的三年,无论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还是城镇就业占整体就业的比重,增长都明显放缓。

  一边是人口重新涌入大城市,另一边是偏远小城的落寞。

  今年开始,湖南、安徽、山西、青海、内蒙,为了减轻财政供养压力,都在推进人口小县机构改革的试点。

  以青海玛多县为例,今年9月份完成了整合,机构由改革前的25个精简为20个,五个领域的执法队伍由5支精简为1支,“四人以下局”减少了8个。

  山西15万人口以下小县数量不少,财政供养人员比例失衡,前后两批6个试点县(忻州市河曲县、临汾市浮山县、太原市娄烦县、吕梁市石楼县、晋中市榆社县、长治市黎城县),都在探索人口小县机构改革。

  大家可能对人口小县没什么概念,说个数字就知道了。

  在统计的1874个县域中,有546个县域常住人口在20万人以下,占比为29.1%。

  东部地区,有46个县常住人口少于20万,中部地区有70个,西部地区多达389个,东北地区有41个。

  第一财经的报道说,某个西部小县,总人口也就4万多人,但财政供养人数近2500人,全县总人口数与财政供养人员比例达到了16.9:1。

  精简机构能省下多少成本呢?

  今年山西娄烦县组织部发的工作总结里说:整合撤并33个单位,精简人员编制341名,下沉乡镇人员编制56名,节约人员经费3410余万元,运行经费约990万元。

  人口重新向大都市流动,人口小县加速精简,镜子的另一面,是存量人口流动的“下台阶”。

  原来的人口流动是什么?

  三亚在虹吸黑龙江,南京在虹吸安徽,苏州在虹吸宿迁,上海吸华中,北京吸华北东北,广深吸华南。

  省城在吸地级市,地级市在吸县城,县城新建的城区,又在吸老城区。

  层级很明确,秩序很分明。

  与之对应的,是县城和地市到处都在建的新城区、CBD、产业园区、高铁新城、人工湖。

  可是,当分化开始加速,农村、人口小县、务工大县,都已经吸无可吸的时候,接下来该轮到了谁了?

  那必然是更高能级的城市。

  两个例子。

  1,前段时间苏州偷袭武汉,带了一大堆硕博,包下高铁去苏州吃住玩全报销,落户找工作一条龙,武汉就算气的牙痒痒,也没办法。

  2,青岛前几天发的政策,租房能落户,商用房也能落户,南京也发了租房能纳入积分落户。

  特大城市,也急了。

  以前不是端的姿态都挺高的么,本科以下不行,35岁以下不行,高级技工以下不行,一个个的事还不少。

  我还是喜欢你以前桀骜不驯的样子,能不能恢复一下?

  当特大超大城市都为了人口流入急了,太原怎么办?呼和浩特南宁怎么办?南昌兰州长春又该怎么办?剩下的几百个地级市怎么办?

  城镇化率下降,人口流动如同“下台阶”一样,“缺人”的状态,会一级一级向高能级城市渗透。

  现在是人口小县的裁撤合并精简,接下来,可能是中部县城的老龄化塌陷,进而演变成三四线地级市新城区的停滞,弱二线省会的各种造城规划收缩。

  如果信奉了分化逻辑,不顾一切押注大城市房产,那就错了。

  因为,你只意到中介们天天挂嘴边的“分化”,却没注意到权威观点关于分化的表述是什么:

  原话说的是:“一二线稳定,三四线下降”。

  唯独没有“上升”这个词。

  哪怕城市化在继续,也只是会提升租赁需求,而不是买房需求。

  这种正式场合的权威论断,都是字斟句酌才说出来的。

  为什么说新房需求下降?看看土拍、新开工、销售额就知道了。

  为什么说租赁需求上升?看看14号文相关的保障房就知道了。

  同样的,说一二线稳,三四线降,就是没提上升,看人口流动就知道了。

  1,人口只会朝少数几个城市集中。

  南京的江北和江宁,够塞多少人了?郑州的常西湖新区,新经开区,白沙绿博,多少年都塞不满,某大神在沈阳和重庆套多少年了都,更别提太原、石家庄、贵阳这些地方了。

  人口确实会向超大特大城市集中,但最终可能只有那么几个城市能受益。

  纽约都市圈的人口数量,接近美国城市人口总量的9%;

  即便是印度孟买,人口数量也要占到印度城市人口总量的6%左右。

  高铁八横八纵,非但不会让中西部枢纽形成人口集聚,反而加速了人口流失。

  中泰证券统计京沪高铁和沿江通道,两条线路的沿线36座城市中,有21座城市的常住人口占比都是下降的。

  2,更重要的是,即便人口往大城市集聚,也无法像过去一样,带来爆发性的购买力。

  按中金的统计,四大直辖今年的移动电话数,城市客运量,房租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今年大城市的成交和房价呢?

  还是涨不动。

  10月70城房价,新房京广深都在降,二手房京沪广深全线下跌,认房不认贷的效果已经散去。

  华创固收的统计,11月17日-23日,30城商品房成交面积当周值,相比2019、2021年分别降了41%和29%。

  这就是央行“分化”提法的另一层含义:

  难以带来购买力的人口集聚,只会提升租房需求,只会托住房价不会像小城市跌的那么离谱,却无法带来更多的新房增购需求。

  说人话就是:去大城市扎堆的人,也没钱啦。

  至于三四线,蓝白觉得,未来的需求只有两块:

  1,残存的周边农村的进城购房需求,这一块体量很小。

  2,本地卖一换一,二次置业的改善房需求,比如当地富人喜欢住的人车分流,一梯两户,低密度社区。

  这两种需求,其实都不是“增量”,而是地市县城内部购买力的“迁移”。

  说白了就是:老破步梯房会跌到难以置信的低价,参考鹤壁与鹤岗。

  为数不多的高品质新房,依然会承受“高房价”的骂名,被拿出来当靶子。

  啥叫一二线稳定?

  人是稳定的,你出门买火烧,能买到驴肉火烧,也能买到卤煮火烧,还能买到火烧夹凉粉,天南海北的老板换了一批又一批,总有人来人往。

  啥叫三四线下降?

  人是下降的,你出门想吃粉,螺蛳粉,拌粉,鱼粉,酸辣粉,老板说不干就不干了,门头空着几个月都没人租。

  不管稳定还是下降吧,能涨的房子一定是极少数的,对绝大部分城市的绝大部分区域的绝大部分房子来说,都在慢慢与人口脱钩。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发 布
所有评论(1
  • 1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