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有钱人才“配”买理财险?普通人更需要
0人浏览 2022-07-27 19:01

  很多朋友跟我聊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都认为是有钱人的专属,自己一个普通人没必要买,

  但其实,普通人其实更需要。

  特别是在养老这件事情上,普通人其实更需要这一类保证安全而又稳定增值的产品。

  我老家有个邻居张阿姨,辛苦奋斗一辈子,把儿子培养成才,存了一辈子的积蓄也全部拿出来给儿子买房结婚,可以说是为家庭奉献了一生。

  直到孙子出生,以为可以安享晚年了,结果儿媳妇明里暗里嫌弃她没有收入拖累家庭,张阿姨一下子想不开,回到老屋自杀了。

  这个例子虽然比较极端,但一定程度上说明,光靠养儿防老,不靠谱,养老还是得靠自己。

  而理财型保险或许是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

  储蓄对于普通人有多重要?

  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买买买不再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所需,而是享受消费过程的自我精神满足,

  各路商家也一直在鼓吹:钱不是存出来的,而是花出来的,

  但很少有人去考虑自己的实际购买力。

  特别是每年的618和双十一、双十二,我们即使是刷花呗、借呗,也忍不住剁手,美其名曰打折省钱,其实钱只会越花越少。

  仔细想想,我们的衣柜、鞋柜里,有多少衣物被在闲置吃灰。

  清空购物车的那一刻所获得的满足感有多大,还花呗、借呗的那一刻就有多心塞。

  也有人说通货膨胀,钱会越存越少,确实货币的购买力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但是100元的购买力下降成80元,也比你花光了好。

  美国金融作家大卫·巴赫提过一个拿铁因子的概念,指那些生活中非必要,但却能产生积少成多的影响的支出。

  比如早上的一杯咖啡,午后的一杯奶茶,下班路上买的一份甜品,看起这些消费不起眼,但是日积月累之后,数目不可小觑。

  有意识的强制自己先储蓄再消费,可以避免掉很多不必要的非理性消费。

  定期的储蓄和投资,也能够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能帮助普通人过上财务自由,有能力提前退休的生活。

  养老需要攒够多少钱?

  储蓄很重要,但是要存够多少钱才够养老呢?

  奶爸来给大家先算一笔账:

  假设夫妻两人,从60岁开始到80岁,假设以每餐20元/人的标准计算:

  餐饮花费就需要20*2*3*365*20年=87.6万元,这还不算上物价上涨。

  还有其他日常的支出,比如水电支出、偶尔外出旅游、人情往来、孝敬父母、孙辈礼物等方面的费用;

  以及比较大额的医疗费、护理费等,需要准备的钱到底多少才算够用?

  2021年《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35岁以上人群的目标退休存款是139万元,而18-34岁的目标退休存款更高,为155万元。

  奶爸只能说,养老的钱一定是越多越好。

  加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人越来越长寿,每过四五年,平均预期寿命会增加1岁。

  活得越老,需要准备的钱也就越多。

  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国目前的养老现状:

  我国养老金有三大支柱:公共养老金、职业养老金、个人养老金。

  其中第一支柱承担了主要保障责任,覆盖近10亿人,但支出压力日益加大,替代率呈现下降趋势;而第二支柱规模很小,只有少部分人能享受到。

  所以养老的重担也更多地转移到第三支柱,想要更体面的养老生活,还得靠自己。

  为了更好地解决养老问题,需要拓展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方向的第三支柱养老方式。

  普通人能选择的养老工具还有哪些?

  这两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全球降息潮,新冠疫情更是加速了利率下行,我国的利率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对于我们绝大部分人来说,能选择的投资渠道少,陷阱多,能承担的风险小。

  而年金险、增额寿等储蓄型保险有锁定终身利率的作用,在国内外都是经得起考验的金融工具,就比较适合普通人,可以用于规划长远的养老和传承资金。

  年金险以被保险人生存为条件,按照约定的时间分期给付生存保险金,能够保证在在未来拥有一笔稳定的现金流,活多久领多久,实现阶段性的储蓄目标、做财富传承。

  而增额终身寿险因为具有加减保的功能,可以中途取用一部分现金价值来规划现金流,可以用作教育、创业、养老、财富传承等多种用途,更具灵活性。

  这两类保险,并不是有钱人才能买得起,它的投保门槛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

  市面上也有很多产品可以选择,预算多少都能开始做规划。

  养老本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我们也不能依靠单一的渠道或者方式去解决,毕竟现在准备多一点,以后的养老就多一份保障。

  现存的优质年金险和增额寿已经不多,奶爸建议你现在尽快上车。

  因为这类型的产品以后一直都会有,但是收益像现在这么高的,谁也不敢保证。

  就像20年前,有人选择储蓄险锁定终身8.8%的年复利一样,先上车总是好的。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发 布
所有评论(0
  • 暂时还没有人评论
  • 0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