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专访吕本富:新空间带来新财富,新质生产力更需要“生人合一”
0人浏览 2024-06-26 22:53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社会经历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变革,每一次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如今,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新质生产力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浪潮中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

  6月25日,2024“影响力·时代”峰会——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下称“国创会”)指导,广东时代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本次论坛聚焦新质生产力,以“新金融、新智造、新动能”为主题,邀请经济学家、行业专家以及各行各业代表,共同探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挑战,探索中国经济的未来。

  本次论坛上,国创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网络经济学家吕本富发表了题为《新质生产力的“新”与“质”》的精彩演讲,为我们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其对未来社会的深远影响。

  吕本富认为,从认知革命到农业革命,再到科学革命,每一次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速度和力量的体现,更是一种低耗散、新空间开拓和链式反应的组织方式,它将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高效、环保、人性化的未来。

  围绕本次演讲主题,时代周报记者与吕本富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以及他对于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

  时代周报:站在2024年智能革命的起点上,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

  吕本富:首先理解新质生产力和新特征需要5个要素,包含两个“新”、两个“质”、一个生产方式,即“2+2+1”构成新质生产力。

  第一个新是新型的“力”,包含新动力、新速度,新型的力量转换方式;第二个新是“新空间”,即现有物理空间的深化,发掘新物理空间,开拓元宇宙等人造空间,从而获得垄断性财富。两个“质”分别指贴近自然低耗能的生产方式和匹配人类基因的生活方式。最后是集合研发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

  时代周报:能否进一步阐释“2+2+1”内涵?

  吕本富:拆解来看,首先是两个“新”。第一个“新”是新生产力。生产力是“力”的概念,从早期的牛、马等畜力到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生产力,人类不断研发出生产力量更大的机器,生产力一直在进化。

  新生产力的“速度”也在越跑越快,以至于我们现在的火箭绕地球10圈不到一天时间。此外,不论是化学能、电能还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都是我们改造自然、提升力的能量和速度的具体体现,并且转换的能量规模日益增大。

  因此,无论是发现新的力,还是力的转换,都需要依赖科学技术的支撑。这就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来源,而人类对新力量的探索步伐还在前进。

  第二个“新”是新空间。在物理空间上,例如深空、低空、深海、量子微小空间,人类过去接触比较少,但正在形成新产业。

  新技术的诞生让人类不断发掘宏观和介观的深度价值,向宇观和微观迈进,深空深海、低空经济、量子世界、元宇宙等空间逐渐诞生新业态。当前人类虚拟空间的活动时间有超过物理空间的趋势,所以虚拟空间的重要性一直在不断提升,新产业在新空间诞生。由于我们当前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让这些发育出来的空间成为新质生产力,并带来垄断性财富。

  两个“质”分别指贴近自然低耗能的生产方式和匹配人类基因的生活方式。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累积的温室气体让地球温度不断增长,所以要提倡碳排放,发展新能源汽车,因此要讲究新能耗、新能源,最好的生产方式第一是接近自然。

  第二个“质”是人类工作生活的“质量”。现代人长期盯着电脑屏幕导致的干眼症、久坐造成的椎间盘突出等问题,说明现在的工业生活方式和人类的基因是自然排斥的。所以生产力发展方式最好是符合人类基因的自然呈现方式。

  我要提一个新概念,叫“生人合一”,即我们未来的生产要更贴近自然,更匹配人类基因和幸福感,生产方式要与“以人为本”结合。

  最后,是新质生产力所对应的新生产组织关系。这需要创新型企业家,他们能把资源有机聚合,组织研发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的四链之间发生链式反应,设计出新型生产方式或者说新商业模式。

  时代周报:中国的新质生产力现在具备哪些特质?中国的新型企业家要怎么样去挖掘“新质生产力”?

  吕本富:中国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上具有巨大的潜力。我们有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同时,我们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创新型企业家相对缺乏等。未来,中国需要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从实际情况来说,企业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从0到1的未来产业,第二是从1到100的新兴产业,第三是转型产业。对于传统产业,能够用科技赋能的企业都可以进行转型升级。但是上述三类企业谁来做,把这点搞清楚,就能明白中国产业的特征。

  现在很多创新人才来自于各大企业的研究院,要鼓励中国头部企业、企业家往创新范式方向走,例如华为研究院、比亚迪等。这是未来的方向,应用型、创新型的项目都应该是企业要做的。

  时代周报:上述三类企业中,目前哪种企业会特别受益于新质生产力的优势?企业家要扮演什么角色?

  吕本富:在当前时代,新质生产力肯定要和智能革命结合来看。哪个行业最先应用智能,那就转型更快。在上述提到的新空间中,谁先挖掘新商业模式,更快实现科技赋能,就会更先受益。

  作为企业家,关键在于注重“四链”融合。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从人才引进到资金运用,需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才能成为创新型企业家。所以,当一个创新型企业家并不容易。

  时代周报:除了四链融合,创新型企业家还可以从哪些维度自我衡量?

  吕本富:这分为传统企业和从0到1的企业。传统企业转型,往往有产业底座。麦肯锡做过调查,有20%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成功的,也意味着有80%是不成功的。那我们要参考那20%的成功企业。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企业在经营情况走上坡路时,危机感较弱,资金、资源分配不到位。当企业走下坡被动转型升级时,可能又没有充足的资金、资源了,所以企业家要有居安思危意识。

  如果是从0到1诞生的新企业,就得谨慎选赛道。比如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AI大模型技术的诞生,都是在技术颠覆式迭代中诞生的新创业公司。此外,不同公司在不同经营阶段,不同规模下,要相对应的及时调整经营模式。

  时代周报:提到从0到1的新型创新企业,你对于过去一年新涌现的AI大模型初创公司怎么看?

  吕本富:现在AI大模型还是缺少杀手级应用。现在大模型公司的本质是拼融资能力,非常烧钱。接下来还是要看2到3年内,哪一家会先诞生杀手级应用。

  时代周报:从人工智能技术革新与实际应用来看,AI大模型对生产力的提升作用怎么样?

  吕本富:这里引用腾讯云副总裁、腾讯混元大模型负责人刘煜宏近期的观点,“大模型的相关产品看起来如此火热,其实在整个互联网行业的渗透率很低,不到1%。”换句话说,当未来人工智能在整个工作流程中的嵌入度非常高,才能真正实现价值。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发 布
所有评论(0
  • 暂时还没有人评论
  • 0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