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打破外资四十多年垄断后,它给应届博士生开出45万元年薪
0人浏览 2024-03-19 18:05

花朵财经观察出品

编辑丨铎子


2023年秋招,一家山东企业忙碌于各大化工院校宣讲,不仅给应届博士生开出45万元年薪,还给入职人员提供购房无息借款,引来不少化工人关注。

招聘信息发布当晚,因涌入求职者太多,官网数次崩溃,化工人争先恐后的涌入这家被誉为“化工界华为”的企业。

与华为一样,万华化学大有来头。

真火吹不灭

谈到对美国资本主义掐脖子的突破,华为没有秘密,就一句话:默默坚守研发,一步步打破外资对中国市场的垄断。

2004年,任正非找到下属女工程师何庭波,撂下一句:“我每年给你四亿美金的研发费用、给你两万人,一定要站立起来,适当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与华为一样,万华人也一直在助力中国“新”突破。

“如果你经历过被别人掐脖子是什么滋味。有这样的经历,再燃起自主创新之火,就是真火。”万华化学现任掌门人廖增太曾如此描述。

一切还得从MDI产业说起。

MDI,这种名为“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的材料,是一种特别难生产,制备聚氨酯的关键原料。

而在人们的生活中,小到穿在身上的鞋、衣服,大到家中的冰箱、电器、汽车等,都有聚氨酯的身影。作为生产聚氨酯重要的原材料,MDI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全球仅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MDI自主知识产权和生产能力,中国只能受制于人。

起步最晚、技术基础最差的万华化学,后来却向大众展示了逆风翻盘。

不仅凭借过硬的创新研发实力,打破了外资长达40多年的技术封锁,让中国成为继美、德、英、日之后全球第五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DI制造技术国家。

并且从排名末位到打头阵,冲至全球第一,自2016年起,稳居全球最大的MDI生产商,成为中国化工界的楷模。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冠荣曾感叹:“像万华化学这样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封锁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可谓凤毛麟角。”

中国改革开放几十载,将“灵魂”交给外人而不注重创新的企业实在太多,而怀揣“中国梦”,带领中国“新”突破的万学化学,被人誉为“化工界华为”。

犹如光刻机一般被牢牢封锁

1978年,是一切转折的开端。

改革开放大幕在这一年正式拉开,人们集体走进欢天喜悦的氛围,我国由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但此时中国的“面子工程”,还是个大问题,中国还仅是一个布鞋国家,象征着时髦与身份的皮鞋,仍无力生产。

沙尘满天飞,突然之间,7000人汇聚在砂石遍布的烟台芝罘湾畔,他们不为什么,只为让中国人也能穿上皮鞋。

奋战近5年后,他们建成了一家名为烟台合成革厂的企业,瞄准了当时生产皮鞋的上游原材料MDI。

无奈开局就遇到难题,由于当时MDI制造技术只有美、德、英、日几个国家掌握,厂子是建成了,生产却成了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万华只能花重金从日本引进MDI生产设备,拿出了相当于当年中国财政收入千分之四4.6亿元引进项目设备。

但外资对MDI制造技术犹如中国引入光刻机一般牢牢封锁,当年万华化学从日本引进的MDI生产设备,实为日企淘汰后才卖给万华的。

60年代的工艺水准,年产仅有一万吨,日方甚至还在协议中强调,十年之内,万华不能在国际市场销售MDI产品。

被掐脖子的无奈,令人唏嘘不已,万华人也一直无法真正掌握生产诀窍。

机器总是修修停停,洋专家在时,一切顺利,洋专家一走,设备就不灵了,最终导致年产本身就较小的MDI生产设备,仅能达到五六千吨,简直让人绝望。

中国化工人,因此而受辱。“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是搞不出MDI的。”曾有西方言论发出如此评价。

然而中国改革开放几十载,虽有不少人沉迷于将“灵魂”交给外人,但同时不乏英雄人物,带领中国走向富强。

这里面既有深感被掐脖子之痛的任正非,也有死磕MDI创新研发的技术员丁建生。

里程碑式突破

“要想不被人掐脖子,就必须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DI装置!”

1993年,39岁的分厂总工程师丁建生向总厂打报告,表明想要自主研发MDI装置,他的言论引起不少人关注。

尽管当时遭到不少嘲笑和反对,人们觉得他是头脑发热,丁建生却认为,“如果想都不敢想,那你永远不会成功。”

这与当时“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风尚十分相似。

说干就干,丁建生拉来了厂里同为技术员的廖增太磨刀霍霍,但光靠两个人肯定是不行的。

为了解决人才这个问题,丁建生只能从校园学生下手,他向厂里建议利用定向培养方式引进人才,每年给学校三万,让他们定向培养人才。

结果成效显著,就这样,他们建立起了一支10人的科研小队。

手里有兵了,丁建生干起事来也相当利索,他带领团队将几十万个零部件拆了又装,装了又拆,用最原始的办法了解MDI装置。

就这样,将几十万个零部件做到了烂熟于心,并迅速找来上海、长沙等企业,造出了模具和配件。

不过不同于汽车产业,直接拆解模仿别人就能造出来,MDI还有着更难掌控的工艺流程、化学反应。

生产中,几十种化学原料在一起不断碰撞,任何环节疏忽,都可能导致生产失败。而如果人为一次次去尝试,耗费的时间又必是相当漫长的。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丁建生后来找到了国防科大、中科院计算机所等多家单位,开始利用计算机对实验进行测算。

在这些兄弟单位支持下,后来他们相续开发出了MDI工艺流程计算机模拟,核心化学反应计算机数学模型,还做出了国内首套制造工艺技术软件包。

如此技术突破,直接让此前已经濒临报废的一万吨MDI装置成功复活。

1996年3月8日,中国化学行业迎来里程碑式突破,万华化学1.5万吨MDI设备试产一次成功,标志着我国MDI产业不再受制于人。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骨头硬了的万华化学,接下来开始谋求更大的发展。

1998年,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并由丁建生出任总经理,后又出任董事长。

成为领导人后,丁建生持续坚守创新本质,为激励人才积极创新,他承诺只要研发出新产品并形成利润,公司将拿出20%-30%的利润作为奖金。

为了吸引人才,他甚至给加入万华的博士开出10万年薪,并提供150平米的海景房,远超他当时只有两万多的年收入,70平米单元房。

丁建生格局及视野之大,最终将万华一步步带出困境。只是,正当一切在向好发展时,时间很快来到了一场泡沫破裂。

后来者居上

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股市大跌,各行各业备受冲击,外国的MDI企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

也就是在这时,外资企业开始对中国市场进行猛烈的低价倾销,将过剩产品以比市场正常价格每吨低700美元杀入中国市场。

结果仅半年时间,涌入中国市场的MDI多达10万吨。当时,量产规模尚小,并不具备成本优势的万华化学,顿时再度面临危机。

如果杠不过这轮价格战,即便万华化学突破了外资的技术垄断,但也很可能就此被“淹没”。

丁建生能够想到的是,寻求政府的帮助,“用西方人的游戏规则打败西方人!”

他果断向国家经贸委申请反倾销立案,成为了我国加入世贸之后化工行业第一起反倾销案。

除此之外,丁建生还在努力自救。他一方面对原有的生产装置进行改造,确保稳产高产,另一方面想尽办法提高产能,降本增效。

他于2001年将万华化学推上资本市场,靠上市募资扩产,到2002年迅速将MDI产能扩大到10万吨/年。

产量上升,成本获得有效摊薄,万华化学也在跨国公司“倾销战”下,杀出重围。到2004年,万华已是亚太地区最大的MDI生产商。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果只是固守一方,万华只能凭借本土化优势在国内市场扛得住价格战,与跨国巨头相比,仍无法比肩。

对此,丁建生将视线放到了海外市场。2004年后,他明确提出“国际化战略”。

一方面,通过出口产品,打开海外市场,相续在中东、俄罗斯、日本、美国、欧洲等设立分公司和办事处。

另一方面,利用并购举措,进行更加激进的全球化扩张,斥资12.6亿欧元,拿下全球第八大聚氨酯巨头匈牙利博苏化学公司。

高举高打下,直接让万华成为了全球MDI产能前三的化工企业,并自2016年起稳居全球MDI第一生产商。

据国联证券研究报告,截至2023年11月,万华在全球MDI的产能占比达30%,今年产能占比有望达到34%,进一步蚕食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

可以说,万华凭一己之力让中国MDI产业从落后到反超,实现了靓丽的转身。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当任何一个企业完成历史使命走向成熟之后,总难以避免遭遇成长天花板,更何况万华还处于化工这样的周期性行业。

2022年,受宏观经济疲软,家电、地产及海外出口需求减弱,MDI价格回落明显。

万华化学当年实现营收为1655.65亿元,同比增长13.76% ,但归母净利润为162.34亿元,同比下降34.14%。

2023年,万华化学实现营业收入1753.61亿元,同比增长也仅有5.92%,归母净利润168.16亿元,同比仅增长3.59%。

过于依赖单一业务,可能拖累业绩,对于这一点,万华早已意识。

在坐上MDI全球“王座”后,万华就进入了新的赛道石化行业(乙烯、氯乙烯、环氧乙烷等)和新材料(TPU、SAP、PC、PMMA)行业,意图发展成为一家全球化的综合性化工巨头。

从MDI起家,扩展到涵盖聚氨酯、石化、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业务板块,国联证券预计,未来两年随着各类项目产能释放,万华将迎来新的成长周期。

长期来看,万华的业绩在步步走高。2013-2023年,营收规模从202.38亿元增长至1753.61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24.10%,归母净利润从28.91亿元增长至168.16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19.25%。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丁建生退位之后,新掌权人廖增太曾说:“无论是和优秀的同行相比,还是和自己的目标相比,都没有到骄傲的时候。面向未来,万华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新飞跃。”

(文章来源:花朵财经观察)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发 布
所有评论(0
  • 暂时还没有人评论
  • 0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