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2023年底,中国产业升级走到哪一步了?
0人浏览 2023-11-14 11:04

2023年11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2023年10月进出口数据:

【1】出口(以美元计)同比下降6.4%,预期下降3.1%,前值下降6.2%。

【2】进口(以美元计)同比增长3.0%,预期下降4.3%,前值下降6.3%。

【3】贸易顺差565.3亿美元,预期814.7亿美元,前值778.3亿美元。

一句话总结:出口数据下滑,贸易顺差减少,形势在恶化。

这个数据对A股接下来的走势有很重要的影响,毕竟出口代表着产业竞争力。

出口持续下滑,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地位的下降,挣外汇能力的减弱,人民币将贬值,产业升级受阻,未来的国运将充满不确定性。

今年以来,我国的出口数据欠佳,已经让A股备受压力。

那么未来,这个数据还会持续下行吗,还是已经到谷底了呢,到底能否看到希望呢?

今天,君临带你深入出口数据背后,一窥中国产业升级的进程与真相。

首先承认一点,10月出口数据超预期的差。

2023年10月我国出口(以美元计)当月同比下降6.4%,不仅同比下行,环比9月下降8.1%,降幅大于wind一致预期的下降3.1%。

同比、环比,都在下降,导致我国工业生产放缓,10月PMI生产指数较上月下降1.8个百分点。

逆转了三季度以来,我国财政扩张带来的向上预期。

我们拆分来看,到底什么原因导致了出口的大幅下行——

我国出口结构,主要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基础工业品、机电产品三大类构成。

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10月全面下行。

纺织服装、家具玩具10月出口当月同比分别下降15.2%、14.7%,降幅较9月分别扩大3.2个百分点、3.6个百分点。

其中:服装、箱包、鞋靴出口同比分别为-10.3%、-13.6%、-22.0%,前值为-8.9%、-9.8%、-17.6%。

基础工业品方面,钢铁有色、化工品10月出口当月同比分别下降9.1%、15.7%,降幅较9月分别收窄2.3个百分点、扩大6.7个百分点。

老实说,以上两大类技术门槛较低,近年来我国和东南亚竞争激烈,产业转移从长期看是个大趋势。

焦点在于技术门槛更高的机电产品。

按2022年的数据,我国出口份额占比最大的就是机电产品,当年出口金额为2.05万亿美元,占比57.15%。

机电产品能否持续稳定占比提升,金额扩大,才是产业升级的关键。

但问题是,这个品类目前也面临严峻挑战。

在2022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占比最大的五大品类是: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计算机),占比12.86%;集成电路(芯片),占比7.74%;手机,占比7.37%;家用电器,占比4.97%;汽车零配件,占比3.81%。

今年10月,这五大类出口商品中,排名第一的计算机和第二的集成电路,都出现了大幅下降。

计算机出口降幅同比-20.2%,芯片出口同比-16.6%,分别同比扩大8.6、11.6个百分点,是拖累出口增速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计算机生产国,产能占全世界90%左右,这一品类是过去十多年支撑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重要发动机。

但众所周知,计算机的主要需求来自发达国家,由联想、惠普、戴尔、苹果等品牌商+广达、仁宝、联宝、纬创、和硕、英业达等台湾代工厂掌控。

自去年以来,由于疫情宅家办公的需求减退+西方国家去风险化的影响,这个品类的出口开始持续萎缩。

2022年,我国计算机出口金额2359.62亿美元,同比减少7.5%。

2023年上半年,我国计算机产品出口905.9亿美元,继续同比下降24.3%,降幅扩大。

应该说,今年的计算机行业各大龙头都不好过,联想、惠普、戴尔在上半年的营收都是两位数下降。

但产业转移仍然是一个重要因素。

按美国商务部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美国自我国进口笔记本电脑4107.9万台,同比下降20.5%,占其进口来源的85.3%,较上年同期减少7个百分点。

越南明显承接我国订单及产能转移,同期美国自越南进口笔记本电脑同比增长112.4%至560万台,占其进口来源的11.6%,较上年同期提升7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我国有7个百分点的计算机产能转移到越南去了。

今年以来,广达4月17日宣布将首次在越南设厂,投资额约为5000万美元,仁宝电脑6月7日表示将耗资2.6亿美元在越南建新工厂。

可以预计,这种转移的趋势,未来几年仍将持续,直至最后在中国的产能降至微不足道的比例。

计算机代工,本质上是技术门槛相对高一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初级工业国向中级工业国升级的重要一步。

但它毕竟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动力工资的上涨,大环境的变化,这个产业终究是要完全转移的。

所有的高级工业国和发达国家,最终都抛弃了计算机代工产业。

我国计算机的出口在2012年见顶,当年出口金额2382亿美元,此后十年高位盘整。

2022年开始,这个品类终于要有序撤退了。

假设每年转移7-8个百分点的产能到海外,10年转移出去70-80%的产能,则十年左右完成转移进程。

————

今年造成出口下行压力的另一个品类,是集成电路(芯片)。

这个品类的下行,同样是受到了产业周期下行和政策管制的双重影响。

比如8月1日,含镓和锗元素的半导体材料出口管制正式生效;10月20日,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发布石墨的临时出口管制。

这使得今年1-9月,出口到韩国和日本的石墨产品同比降幅分别为-12.4%和-8.9%。10月公布的稀土出口同比增速为-61%,较9月大幅下调24.2个百分点。

但总体来看,集成电路产业在我国是个成长性行业,近年来充满了活力,比如2021年同比增长31.89%。

因此,相对来说,产业周期下行的占比要更大,明年预计就能恢复增长。

除了第一、二大品类的出口产品在下滑外,另外三大品类手机、家电、汽车零配件都在持续增长。

2023年10月,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同比增长24.9%,家电出口增长8%。

家电是我国自主产品出口的强项,汽车和零配件(动力电池)近两年成为和新能源(光伏)齐名的“出口新三样”。

它们,是现阶段支撑我国产业升级最重要的两个发动机。

按10月的数据来看,表现稳健。

值得注意的是10月手机出口增速从-7.1%大幅回升至21.8%,创下一年来最高增速!

手机出口改善始自9月,同比较8月增长13.4个百分点,10月出口同比较9月再增长28.9个百分点,相当亮眼。

我国作为代工大国,早年的手机出口也有过辉煌,但就像计算机出口一样,2015年后受到产业链海外转移和美国制裁的打击,连续下滑。

2015-2022年我国手机出口数量,从13.43亿台下降至8.22亿台,已经萎靡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因美国对华限制芯片出口,今年1-8月手机出口累计同比下降-13.6%,仍在下行。

可以说,9-10月的手机出口大幅增长,是持续了8年时间的下行周期后的一个重要反转。

背后的原因,就是华为mate60在海外的畅销。

一个参考数据是:手机出口量,8月6456万台,9月8354万台,10月8111万台。

对应出口金额,8月71.5亿美元,9月159.8亿美元,10月187.3亿美元。

10月出口量相比9月是环比略微下降的,但出口金额依然大幅提升了17.2%,主要就是高档手机出口的增加。

随着华为手机自主可控能力的提升,可以预计,往后手机产业的出口增长“轻舟已过万重山”。

————

我们总结一下:

今年以来,一直到10月份的出口下行,主要是由两重因素带来的。

第一,是全球市场由于疫情结束,宅家消费减少所导致的出口减少。

这是周期性因素,从去年开始,到今年已经持续了两年,基本见底,乐观看的话,明年就会恢复上行。

第二,是由于外部大环境变化所导致的产业链海外转移。

这部分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和计算机代工等商品构成,将是一个长期下行的大趋势。

这类商品的出口,2012年前后见顶,由于我国基础设施的完善,产业链竞争力的强大,过去十年转移的速度很慢,基本维持了世界市场份额的稳定。

但未来,随着大国竞争的激烈化,我国工人工资的上涨,转移速度将加快。

预计,接下来大约每年转移7-8个百分点的产能,10年左右完成海外转移进程。

因此,从长期来看,我国的出口未来压力是很大的,关键在于高端工业品、自主可控商品的出口能否及时的顶上来。

在出口机电产品的五大类别中,家电一直在稳定增长,汽车和零配件近年增长迅猛,集成电路虽然今年遭遇下行,但明年预计可以恢复增长。

近两月最大的亮点,则是手机出口,这是中国产业升级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我们对照三季报,2023Q3消费电子板块毛利率为 14.26%,同比上升 1.54pct,环比上升 2.42pct,净利率为 5.38%,同比下降 0.13pct,环比增加 0.88pct。

业绩整体表现应该是三季度各大板块中环比改善最大的亮点之一。

细看消费电子零部件及组装板块,2023 年 Q3 净利润环比改善幅度靠前的公司有:

精研科技(+2183.51%)、信维通信(+569.57%)、长盈精密(+364.51%);

东尼电子(+156.10%)、博硕科技(+151.22%)、蓝思科技(+123.63%)、达瑞电子(+101.00%);

恒铭达(+89.38%)、鸿富瀚(+88.48%)……

环比业绩高增长的公司相当多,可以说,正是华为的强势表现,将中国整个电子产业链从衰颓中拯救了出来。

但整体来看,中国的产业升级,目前的2023年,仍在前半程。

产业升级能否最终成功,取决于能否出现更多像汽车和手机一样反转向上的产业。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发 布
所有评论(0
  • 暂时还没有人评论
  • 0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