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腾讯云掉队,自我造血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0人浏览 2023-10-07 09:01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过去几年,国内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云计算赛道风起云涌,行业格局也基本确定。看得见的一面是,各大头部玩家在比拼技术、服务与生态,更在拼规模、拼体量。看不见的一面是,玩家之间互打“价格战”,抢占客户资源与营销渠道资源,明争暗斗已成日常。

作为背靠互联网大厂的云服务厂商,腾讯云在业内一直被贴上了“佛系”的标签。在外界看来,腾讯云扩张市场版图,一直不慌不忙、要紧不慢,甚至更像是与世无争。不过,大厂背书的腾讯云,天生有一股傲气。

似乎这种“不争之争”的风格,也能让其拥有一席之地。只是,市场格局风云变幻之时,腾讯云真的能高枕无忧吗?我们通过腾讯云近年的市场份额变化,或许可以揭开真相。

行业排名掉队,腾讯云再难“傲娇”

尽管腾讯云的诞生,晚于阿里云。但是凭借其在互联网行业的头部地位。例如,据IDC发布的2021年Q3中国公有云市场报告,腾讯云稳居Top2。

不过,时至2022年上半年,这样的行业格局却发生了悄然变化。据IDC数据报告显示,在IaaS+PaaS市场,华为云以微弱优势超过腾讯云,排名升至第二,腾讯云则屈居第三。而且,2023 年第二季度,华为云继续保持了这样的优势,以19%的市场份额稳居行业第二,相比腾讯云15%的市场份额,高出4个百分点。

尽管在本轮“竞赛中”,腾讯云收入同比增长6%,但是相比华为云增长14%,超过两位数的增速,依然相差甚远。

由此也导致了,腾讯云与行业第二的华为云,正在拉开差距。那么,这个由国内头号互联网企业背书的云服务厂商,是如何掉队的?

实际上,相比阿里云入局最早的先发优势,华为入局云服务,比腾讯更晚。2010年11月,华为发布端到端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正式进入云市场。

但此后多年,华为云一直恪守边界,并没有集中发力,直到2017年,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宣布成立Cloud BU,华为强力“入驻”公有云,并在5年之后,弯道超车。

据分析,强大的技术研发投入以及丰富的云服务与生态,是华为在云服务赛道上后来居上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华为云还位居全球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市场第五,已经成功跻身行业第一阵营。

随后的2022年下半年,中国Top5公有云厂商的市场份额榜单上,华为云仅次于阿里云,而腾讯云屈居第四名。业内人士认为,腾讯云在多个维度的对比下,均“技不如人”,或许是因为其盈利能力不足,所以在进击市场方面,略显保守。

不可否认,在PaaS,腾讯云有着自身独特竞争优势。在IaaS+PaaS市场中,IDC曾在报告中指出:腾讯云依托C2B的能力和生态多样性,在稳固互联网优势下,深耕金融、政务、智慧城市、文旅等领域,通过差异化竞争,保持稳定增长,实力同样不容小觑。但是与此同时,腾讯云的盈利水平,一直是其发展中的硬伤。

虽然自从2020年,腾讯不再单独公布腾讯云的收入之后,具体腾讯云的收入和增长情况属于未知,而在此之前,腾讯云2018年、2019年的收入分别为91亿元、170亿元。而腾讯云的实际盈利能力如何,或许可以从券商的调研数据,以及腾讯云高管的一些只言片语窥见一斑。

例如,此前曾有腾讯CSIG员工透露,2022年CSIG将“盈利”定为业务发展指标。此前,中信证券也对腾讯云近年的毛利率进行了测算,数据显示,2020、2021、2022年腾讯云毛利率分别为-14%、-7%、-7%。这也意味着,目前的腾讯云,想要盈利尚需时日。

据观察,排名掉队后,腾讯云并没有刻意在追求规模方面继续保持激进。相反,逐渐减少了“价格战”的投入力度,甚至一些亏损项目,也被腾讯云主动收缩。

加固2B业务,却难解盈利之困

早年,并不被马化腾看好的云计算服务,如今已经成为腾讯产业互联网核心战略,并在腾讯内部扛起了服务B端企业的大旗。只是,早年的战略“失误”,让晚于阿里云七八年诞生的腾讯云,早已失去了先发优势,丢掉的更是已经被阿里云抢占的2B端市场。

因此,在被华为云反超后,腾讯云也开始了反击战。例如,今年6月,腾讯云公布了AI大模型的发展路线图,推出了AI一站式服务“模型即服务”(MaaS),重点关注特定行业的解决方案。随后,腾讯也宣布,将于2023年9月正式推出 AI 基础模型 “混元”。

该基础模型还将被整合到腾讯旗下的多个旗舰SaaS产品中。种种迹象表明,在行业地位下降后,腾讯云也无法继续保持“佛系”姿态,2C基因的互联网公司继续加码B端、奋起直追也成为腾讯云的必然选择。

据了解,在腾讯云将“盈利”作为首要目标后,也和行业其他玩家一样,开始寻求降本增效的路径。例如,在2022年底的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云表示要聚焦于产品打磨,不做总集成商,宁可以“被集成”的方式提升利润率。

值得玩味的是,在规模与盈利方面,腾讯CSIG CEO汤道生在采访中说,宁要150斤的强壮,也不要200斤的虚胖。由此可见,腾讯云将其盈利能力不足,归结为过去牺牲利润谋求规模的策略。

只是,在行业“价格战”成风之时,腾讯云想要独善其身也并非易事。而腾讯云希望不再通过牺牲利润来换取规模的策略打法,也未必能行不通。

例如,据熟悉各大云服务厂商的网友表示,腾讯云服务器价格比阿里云低10%-30%。这也意味着,在盈利压力之下,本来价格就相对更低的腾讯云,昔日的低价投标、硬件搭售等销售手段都受到限制,价格即使下探也并无太大空间,而长期来看,其低价策略也将难以持续,昔日的性价比优势也难以保持。

对于腾讯云的尴尬处境,腾讯CSIG CEO汤道生在采访中的一个比喻,可谓十分贴切:宁要150斤的强壮,也不要200斤的虚胖。只是,与阿里云的定位相比,腾讯云即使想要的B端云服务方面发力,恐怕也难以扭转盈利能力不足的困局。

竞争力不足,行业地位堪忧

据了解,让腾讯云焦虑不堪的,除了其难以实现正向盈利的内忧外,还有竞争环境日趋恶劣的外患。

一方面,相比阿里云更完善的生态,2C基因浓厚的腾讯,希望做更大更全的云计算厂商,却在产业沉淀方面欠缺火候。

例如,腾讯云在IaaS层只能专注基础能力,在PaaS层则倾注数据库、音视频、云开发等标准化平台产品,而在SaaS层则则着力于腾讯会议、腾讯文档、企业微信等服务类产品。

而在此定位的基础上,腾讯云业务的拓展边界也被限制,而且行业属性以及垂直领域的竞争力,将会被进一步削弱,从而也约束了腾讯在产业生态方面的竞争力、影响力。

而阿里云则完全不同,甚至提出只做PaaS、不做SaaS来明确其合作伙伴的发展边界,从而坚守其向核心产业垂直深耕的特点,深耕其作为产业互联网合作伙伴的优势。

另一方面,腾讯云的服务器等产品,硬件技术也呈现出竞争力不足、壁垒不高的劣势。据了解,腾讯云服务器CPU大部分用的仍是AMD和英特尔提供的产品,不是自家芯片,而且自研芯片的进度、成果与云服务赛道的其他头部玩家相比,也略逊一筹。

据了解,百度早在2018年已发布自研的云端AI芯片“昆仑”,而阿里云则在彼时成立了独立的芯片公司“平头哥”,为其云计算服务加码。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云栖大会上阿里宣布,自研CPU倚天710已大规模应用,这是中国首个云上大规模应用的自研CPU,自研成果显著。

另外,在企业战略布局方面,百度早已提出“云智一体”战略,加强其云服务的智能化推进。而阿里巴巴则提出“云钉一体”战略,加固其B端产业互联网服务的护城河。

尤其是在AI大模型时代来临后,百度智能云更是借助文心一言不断提升其产品竞争力,成为追赶腾讯云市场份额的潜力选手,而阿里云也早早推出其基于企业服务的“通义千问”,继续夯实其云服务基础设施体系。

反观腾讯云,除了近年提出的向产业互联网转型的战略方向外,在向B端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服务赋能、落地等方面,与其他竞争对手依然存在明显的差距,在AI大模型等方面并无太多建树。

综合来看,目前腾讯云落后华为云,是行业各大玩家实力不断增强的信号,也似乎在警示腾讯云,腾讯云即使想要稳住行业Top3的地位,也需要下一番功夫,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

结语

作为背靠“宇宙大厂”腾讯的云服务厂商,腾讯云虽然入局云计算赛道时“姗姗来迟”,但是却如同含着金钥匙出生。毋容置疑,腾讯帝国的资本、资源都曾为腾讯云服务注入了“能量”,因此才能让腾讯云一路高歌猛进,甚至一度挺进行业Top2。

只不过,在市场份额被同为后起之秀的华为云反超后,腾讯云也再难高枕无忧了。尤其是其盈利能力尚未得到证明、自我造血能力还有待验证,更是为腾讯云未来的发展增加了变数。在全球云服务市场风起云涌之时,腾讯云这个“天之骄子”,恐怕也是时候面对“残酷”的现实了。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发 布
所有评论(0
  • 暂时还没有人评论
  • 0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