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谁是最适应「新模式」的房企?
0人浏览 2023-08-31 14:00

前几天,读到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的一篇文章,其中最核心的观点是:经济危机往往是发生在繁荣被耗尽的时刻。在孙立平看来,无论是美国30年代大萧条,还是日本近30年的经济停滞期,在其发生之前,都经历了一个经济异常繁荣与辉煌的时期。比如一位历史学家说,1929年10月中旬,展现在一个中产阶级普通美国人面前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繁荣兴旺的远景。那时美国制造了全球85%的汽车,拍摄了80%的电影,生产了42%的商品,囤积了世界上一半的黄金。而在最繁荣的时刻,人口仅为美国的一半的日本,房地产市值约为美国的四倍。1989年底,东京证交所股票的价值达到全球股票市值的42%。腰缠万贯的日本人,在整个世界买买买。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1929年,美国上演了影响深远的大萧条。而日本直到今天仍在为30年前的泡沫买单。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总会压着相同的韵脚,一如最近几年的国内房地产业。2019年前后,中国房地产同样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繁荣兴旺。那一年,千亿房企数量达到36家,全国商品房销售额近16万亿。2020年,记录再次被刷新,千亿房企达到创纪录的43家,全国商品房销售额破17.36万亿。而最近两年的房地产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其实这场看似猝不及防的巨变,在前几年繁荣时,警示灯就早已亮起。给大家看一组数据,2016-2021年全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额:2016年:15.7亿㎡、11.76万亿元2017年:16.9亿㎡、13.37万亿元2018年:17.15亿㎡、14.96万亿元2019年:17.16亿㎡、15.97万亿元2020年:17.61亿㎡、17.36万亿元2021年:17.79亿㎡、18.19万亿元

是的,国内房地产2017年前后已经见顶。

从销售面积来看,2017年到2021年,国内房地产的销售面积就停滞在了17亿㎡左右。尽管2017年后,我们直观感受到的仍是一片繁荣。但那都是虚假的,是由价格冲顶导致的销售额续增。突然的崩塌是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的。到了2022年,情况就更严重了。如今,冲击和分化仍在持续,尽管不少人反思和应对,但代价是巨大的,也是痛苦的。复盘来看,行业的部分房企之所以走到如今的困难局面,无一例外的都遇到的了三个问题:1,对市场变化的认知不足;2,对市场规律的敬畏不足;3,企业自身的准备不足。01从极致的繁荣到行业巨变

说正事之前,我们先来复盘下,2017年至今,国内房地产的故事。

先看图,过去几年行业TOP5的变化。

从2016年-2020年,国内房地产销售额的前四基本被碧桂园、万科、恒大和融创霸占(2016年融创还没冲起来)。

而几大央企反而很落寞,保利一直被压制在第五位。

但很多人不知道,“杠杆时代”启幕的2015年国内房地产的座次是这样的:

那一年,碧桂园才第7,融创第9。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2016年前后,那一年,中国房地产业的“高杠杆时代”开幕。

所谓“旧模式”就是众所周知的“三高”模式,即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恒大、碧桂园、融创的成功刺激了更多人。典型如阳光城、佳兆业、世茂、中梁。2017年时佳兆业年销售额467亿,到2021年暴雷时年销售额已达1200亿,涨了近160%;阳光城2017年915亿,到2021年1828亿,涨了100%;世茂2017年1010亿,到2021年近2700亿,涨了170%;中梁2017年751.9亿,到2021年1718亿,涨了130%。但正如孙立平所说,繁荣被耗尽之时,危机也就来了。先是恒大,后是其它。到了今年上半年,公开暴雷后的恒大、融创早已掉出了前10,而阳光城、世茂、佳兆业、中梁等你甚至很少听说。这其中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就不细说了。当然了,疯狂的时候,也有少部分人是清醒的。典型如央企的中海和民营的龙湖等。2022之前的好几年,中海都跨不进前五大大门,总是被质疑太保守;而龙湖则被一个又一个加杠杆者超越。不同的是,疯狂者在狂赌当下,清醒者在思考未来。比如,万科在2018年喊出了“活下去”。而保利则说,中国房地产市场化25年,现在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品质时代。另一个典型代表是中海。在今年3月31日的年报业绩发布会上,中海董事会主席颜建国就提出房企都在积极向新发展模式转型。在颜建国看来,下半场的新发展模式,与上半场的旧模式对比,有三大变化:1,市场环境变化房地产上半场是高速增长的卖方市场,房地产下半场是存量市场,是买方市场。2,企业增长方式变化从杠杆驱动到产品驱动,一个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大家的房子越买越大。克而瑞的一份报告说,从2021年到今年上半年,在一线城市,90-110㎡刚改房源成交占比从32.9%提升至40.4%;140-180㎡的豪宅成交占比从5.4%提升至6.9%。在二线城市,110-140㎡的改善占比从35.6%增至36.8%;140-180㎡的豪宅成交占比从11.4%增至14.5%;180㎡以上的顶豪成交占比从3.3%增至5.2%。3,企业管理变革从粗放型到精细化、标准化、数字化。说白了,相比于土地红利、杠杆红利,管理时代的红利就是没有红利。换句话说就是,随着房地产制造业化,曾经的高利润已向社会平均水平回归,薄利成为新常态。这几年的数据也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房地产行业无论是毛利率还是净利率,都不可避免地走低。在8月28日的中期业绩会上,颜建国又结合中海自身情况,将“三大转变”进一步提炼成了3个“变与不变”:1,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但房地产支柱产业的地位不变;2,行业处于转折期,不确定性强,但中海稳中求进的高质量发展不变。3,市场仍变化多端,但中海今年稳中有升的目标不变。02巨变之下,谁能适配?

我们回过头来再详细看下近两年TOP5格局的变化。

2021年时,中海还未进入前5,保利也只是位居第4。到2022年,中海不仅在全口径榜进入到了前5,还在权益榜上挤进了TOP3;保利则升到了第二。到今年上半年,中海在权益榜更是一跃成为新的行业第一;保利则拿下全口径榜第1。可以看到,在这几份榜单中,中海和保利是最优秀的两家,其中又以中海的变化最大。比如在最能反映企业真实销售额的权益榜上,中海高居第1。此外,中海的利润长期也是第1的存在。可以说在这一轮的剧烈调整中,中海是最适应变化,表现最好的龙头之一。下面我们就以中报为例,看看中海是怎么适配新模式的。1,先看杠杆——行业最低,没有之一1)报告期内,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51.52%;全口径净负债率35.78%;净借贷比率为37.7%;现金短债比1.67倍;继续稳居绿档。简单说一点,中海从来都不是一家靠杠杆驱动的房企。中海的杠杆率一直是行业最低的,过去如此,现在也是如此。2)在手现金1142亿,总资产占达12.4%这个数字同样是数一数二,同期华润为1279亿,招商蛇口为1032亿,龙湖为712.9亿。3)股东权益资产3639亿,同比增加了111亿,占总资产的比重达39.5%这个结构质量同样是行业最高的,即便与同梯队的央企比。就拿华润来说,截至2023年6月底,华润的股权权益资产为2488.6亿,比中海少了近1200亿。由于华润总资产高达1.2万亿,股东权益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仅为20.6%,占比仅相当于中海的一半。4)加权财务融资成本仅3.54%

横向看,华润为3.56%,招商又高一点为3.65%,龙湖为4.26%。

放眼行业,这几家的融资成本基本都处于行业最低区间,但在一帮尖子生之间,中海无疑又是最秀的。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至少可解读出2层言外之意:中海是真有钱,而且是真金白银;中海可以便宜地借到更多的钱。

这不仅保证了中海当下可以活得很好,未来相对也很轻松。

5)惠誉 A- 、穆迪 Baa1、标准普尔 BBB+ 、联合 AAA你不需要明白这些A、B、+、-是什么意思,只需要知道一点:它们代表了目前行业的最高等级。这就是自律给中海换来的自由。过去两年多,很多房企之所以出问题,就是因为高杠杆之下导致评级被下调,导致融资受限,最终股债双杀而崩盘。2,再看产品驱动:领跑改善市场,城市深耕进入收获期我们说了,大分化时代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需求向一二线城市聚拢;二是“改善”逐步占据市场主导。这已是房企们当下的共识,只是从“意识”到“共识”是有时间差的,这就需要战略前瞻力。早在2019年左右,颜建国就已为中海确立了“三个主流”的战略:主流城市、主流地段、主流产品。如今,大家眼里的“共识”在中海已是收获期。上半年,中海销售均价较去年全年上升了5.5%。这说明了中海上半年销售额30%的高增长,并不是靠降价取得的,在目前行业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这是很难得的。中海之所以能实现销售均价的稳步上涨,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海在核心城市货量占比的进一步提高。比如今年上半年,中海1801.8亿元的销售额中,北京一城就贡献了359亿元,占比达20%,相当于一家TOP25房企,并在北京市场的占率继续保持第一。此外,中海在拿地上,也在继续强化市场结构性护城河优势。上半年,中海新增土地16宗,耗资414.3亿元,位列行业第三,新增总货值717.0 亿元。其中,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新增货值占比达44.7%。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改善型主导的一二线城市,中海的产品竞争力显得尤为突出。比如中海在北京市场,上半年总接待客户数量超5万组,其中老带新推荐数占比35%。可见中海的产品力和交付力,新老业主们还是很认可的。由于产品力突出,中海的楼盘更是成了大杀四方的存在,还是以北京为例:中海都阙台上半年销售102亿元,单盘过百亿;中海富华里以52.62亿元销售额拿下了海淀上半年销冠;中海湖光玖里以31亿元销售额拿下顺义上半年销冠;和瑞叁號院也拿下了丰台的半年销冠。

3,精细化管理水平行业顶流,重夺“利润王”

报告期内,归属股东核心净利138.2亿。从目前已发半年报的头部房企看,华润的归属股东核心净利为112.7亿,龙湖为65.9亿,招商蛇口为13.9亿,都不及中海。这意味着中海已从华润手里重新夺回了“利润王”。核心净利润率15.5%,也是略高于华润。境内销售回款率高达109.9%,这在行业基本是一个无敌的存在。这两组数字是任何一家上市公司都在追求的理想经营状态。之所以长期是行业的“利润王”,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中海超强的管理水平。还是看数据。先说下中报的两费数据,2023年上半年,中海两费(管理+销售)费用率3.8%。不仅同样处于行业最低水平,在几家中也是最优的。上半年,招商蛇口的两费费用率为4.2%,华润为6.8%,比中海多了足足3个百分点;龙湖为8.5%,已相当于中海的2倍多。另外我从华泰证券上查到,2022 年上半年总体房企销售+管理费用率为 6.0%,中小房企要去到7%。也就是说,在两费的控制上,中海至少比同行们领先了三四个百分点。房企营收动辄数百亿、数千亿,大家可以算算三四个点能挤出多少利润来。03无法预测的周期可以确定的未来我们在文章的开头说,繁荣隐藏着危机。而现在,危机的底部又孕育着新的机会。经过近三年的巨震后,行业已然分化。之前世人熟知的“三巨头”、TOP10、TOP20房企如今都已大变,物是人非。行业的新TOP5格局已相对明朗,即“中华保招”中海、华润、保利、招商四大央企+万科,属于第一梯队,未来地位很难被撼动。第二梯队房企,主要有龙湖、绿城、滨江、建发、金茂、越秀、华发。中部房企则是集体塌陷,现在TOP15以后就基本已没法看了。大胆地假设下未来的行业格局:1)“新模式”之下,行业空间仍然巨大。未来,房地产行业依然是一个近10万亿的庞大产业;2)强者恒强到来,“三大特点”中公约数越大的房企,未来竞争力越强。这轮冲击过后,我们仍会看到几家年销售超5000亿的房企;3)“剩者为王”的好日来了。行业巨大需求之下,由于供给的逐步出清,竞争浓度降低,行业头部公司的盈利能力将会得到修复,管理优良者甚至能获得超额利润。

免责声明: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楼市头条不对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发 布
所有评论(0
  • 暂时还没有人评论
  • 0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