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中国的美,在《中国》
0人浏览 2022-03-09 21:08

  华夏数千年,一部中国史。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近期,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于湖南卫视、芒果TV同步开播,延续第一季未竟故事,从盛唐“李杜之交”讲起,为观众铺开一幅中华历史长河的恢弘画卷。

  开播一周,便引观众交口称赞、追更不止。更有多位专家学者发声,赞其“极致唯美、凝练写意”,形神兼备地表现出中国文化的魅力。

  2020年,纪录片《中国》就曾以别出心裁的叙事角度、瑰丽精美的制作画风广受观众赞誉,口碑在纪录片赛道遥遥领先。

  历经两年筹备,此次《中国》第二季又给观众带来了哪些视听语言、文艺思潮等方面的升级体验?

  诗书画曲,文化艺术当属「长期主义」

  《中国》第一季,始于老子与孔子的“儒道对谈”,一场千载难逢的对话。

  与之呼应,《中国》第二季将目光投射于盛唐,中华文学史上千年瞩目的“李杜之交”。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半生孤苦、寄人篱下的杜甫,终于在33岁这一年、在开元盛世最顶峰的光辉里,见到了自己向往多年的偶像李白,并与之共同度过一段浪漫写意的人生。

  李白带他求仙问道、遍访山川,把臂同游、共吟诗文,“因为李白,苦闷的杜甫抬头看了看天。”

  殊不知,那段无法重现的华彩时光,既是李白政治理想逐步消亡的开始,也正是四方来贺的天朝大唐,由盛转衰的序幕。

  “诗仙”李白

  别过李白,杜甫踌躇满志奔赴长安,却迎面遭遇“野无遗贤”事件。彼时,大唐的人才选拔制度、政治军事制度都在动摇,杜甫枯守九年,只得到一个芝麻小官。

  “这已经不是那个广纳贤才、政治清明的大唐了。”

  种种变乱在诗人郁郁不得志的蹉跎中滋生,终于在天宝十四载冬,“安史之乱”爆发。坚固的城郭,都是从内部被打破的。

  “谪仙人”李白,是盛唐最鲜明的符号;杜甫半生颠沛,以史入诗、作诗成史,成为打开后世诗人兼济苍生胸怀的中唐“诗圣”。

  两位诗人的命运,早已在无意识中与王朝命运紧密纠缠。

  “诗圣”杜甫

  宋徽宗赵佶,是宋朝历史上一位特殊的帝王。

  他成年即位,启用新法,尊信道教,却在中年与亲子遭遇“靖康之变”,被金人掳走,死于颠沛流离。而最为后世之人称道的,是他极高的艺术造诣。

  他热爱绘画,花鸟画自成“院体”;热爱书法,自创“瘦金体”;热爱骑射蹴鞠、奇花异兽、烧陶制瓷等等,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型皇帝,其花押自称“天下一人”。

  处在权力中心时,他与臣子共作《听琴图》,指导弟子王希孟作《千里江山图》,对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并未投注太多青睐。并执着于美,烧制出不可方物的天青釉冰裂纹汝瓷。

  赵佶的所见所想,与王朝居民变迁,共同被记录在一幅幅画作之中。

  赵佶《听琴图》之景

  个体命运的婉转轮回,时代惊变中的执着坚守,映射历史,也照亮未来。

  舍弃常规通史大而化之的叙事手法,代替以散点放大式关键人物、事件叙述,给观众更高的审美感受、更真切的历史触达,将纪录片文本叙事效果拉满。

  纪录片《中国》正是这样一部,懂的人看门道、从很多细节里获得乐趣,不懂的人也可以观看人物故事、感怀历史变幻、获得今日启迪的作品。

  锐意创新,《中国》系列构建纪录片审美天花板

  “诗意折射人心,人心映射时代。”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令观众更加身临其境、耳目一新,是因为在延续第一季精致画风之外,着重强调了选材视角、拍摄手法、审美构建三个层面的制作创新。

  其一,「软视角」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纪录片不知凡几,但大多以时间脉络为轴,仅着眼于大时代、大变革、大一统,失之于泛泛。

  《中国》第二季的最大特点,便是在选材视角上更加“软化”,从史书中经典人物、故事入手,并对其进行影视化、剧情化处理,突出以人为本、以人写史,让历史在人物命运的裹挟中呼之欲出,有血有肉。

  浩瀚历史,人物似乎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可正是这一个个人物的命运纠葛,组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多面。

  《中国》第二季的「软视角」,恰恰正是「硬实力」的体现。

  其二,「技术赋能」

  《中国》第一季,就曾以第十二集的“人物卷轴”等新式美学表达被广为赞誉,第二季则更进一步,点到为止运用特效技术,将故事“搬演”至纪录片中。

  杜甫中年遭遇“安史之乱”,一回眸,战乱场景漂浮在其背后的天空中上演。其人生中最后一首诗歌,也运用了“以指落笔、虚空成字”的特效创作。

  展现12米长的巨幅画作《千里江山图》时,将图中的青绿江山想象成动态实景,与赵佶的梦境融合,美得惊心动魄,又仿佛触手可及。

  以及赵佶脚踏天青色玉璧、形成蔓延冰裂纹,戏曲名家珠帘秀在大雪纷飞中吟唱《窦娥冤》等,都超脱了现实呈现。

  无尽浪漫,无尽震撼。

  新型影视技术的运用,将纪录片的美学表达拔高至崭新境界。

  其三,「假定性美学」

  《中国》系列影像风格是典型的「假定性美学」,不刻意拍摄历史遗址,不使用文物史料镜头,而是以当代演员“搬演”出活动的历史故事。

  第二季更加「假定」,取消了第一季中穿插使用的史料地图,人物联动更为大胆(如关汉卿跨时代旁观“朱张会讲”),搬演情节也更为灵动,其电影感美术制作更加吸引观众。

  同时,在视听语言塑造上,完成了解说词、影像画面、表演信息的三重文本构建。

  《中国》的「假定性美学」并不追求“以假乱真”,而是在假定基础上,彰显真实的历史精神。

  北宋东京汴梁市井一景

  整体来看,《中国》第二季并不着重对历史分毫毕现的复刻上,而是大体描摹+重点讲述,错落有致地为观众呈现了充满遐想空间的历史画卷。

  制作人李东珅阐述:

  “事实上,无论怎样努力,我们都无法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更无法还原那些事、那些人,无法还原他们的语言,更无法还原他们的情绪和想法。

  再逼真的模拟,都还是假的,甚至可能是错的。

  所以我们决定放弃,放弃搭建宫殿楼宇,放弃表现细节,放弃特写,放弃对白。用大量全景画面,重点去表现无论古今人们都共通的状态:吃饭,喝水,饮酒;读书,写字,思考;聚会,争论,出行;悲伤,喜悦,兴奋;徘徊,震惊,愤怒……我们希望历史像一幅画卷那样,慢慢展开,令人怀想。”

  软视角、技术赋能、假定性美学,三种创新,圆融如一,共同构成纪录片《中国》第二季极致审美的文本表达。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从盛唐描摹至当代,与第一季春秋至盛唐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有史可考的完整中国。

  同时,《中国》对于中国历史故事的精彩呈现、将中国历史、文化与影像的完美结合,已经实现了超越纪录片本身的长尾价值。

  纪录片《中国》,正在成为新的IP。

  迄今为止,这一IP已打磨7年,2020年第一季上线便惊艳全国观众。第二季虽然只有10集,但也经历了2年有余的创作打磨,承前厚重,既往创新。

  其IP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从市场价值上,《中国》系列结合历史人物、事件与戏剧化创作,赋予纪录片赛道全新创作可能;

  从文化传承上,《中国》更加青春化、更加高审美,在年轻人中实现跨圈层传播;

  从创作意义上,《中国》作为湖南卫视对内容创作新风的全新思考,体现了湖南广电主流新媒体集团的责任担当,成为第一批“芒果模式”下长视频的骄傲。

  郑和下西洋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华立近期在采访中透露了湖南广电新趋势。

  “我们希望‘芒果模式’的思路与理念表达能跳出平台本身,放到全行业的生态构建和良性发展上;我们希望能够跳出追求简单粗暴的‘快速扩张’逻辑,把重点放到做出能让人民满意的精品内容上来;我们希望能够紧跟时代、长线布局,做真正的‘长期主义者’。而这种追求,是需要创造、积累、沉淀的。”

  《中国》系列纪录片与“芒果季风剧场”,正代表了湖南卫视正在追求的“长期主义”。

  积累、创造、卓越,历久弥新。

  诗与画,家与国。情与义,生与死。浪漫与悲怆,变革与坚守,希望与梦想,汇成波澜壮阔的《中国》长卷。

  追随那些闪烁的文明星火,回溯思想文化的精神脉络。

  中国故事,在激荡洪流中永续。

  注: 全文图源网络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发 布
所有评论(0
  • 暂时还没有人评论
  • 0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