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十三邀》的坚持与突破| 鲜见
0人浏览 2022-01-28 21:10

  《十三邀》的人文精神为访谈节目注入了新的活力。

  “倦怠总会袭来,你渴望新的感受:一条从未踏足的小径,一个突然到来的朋友或是一个意外的句子。但旧与新,从来是紧密的链条,唯内在笃定,才不断激发外在探索。因为你始终知道,爱,是一切的源头。新道路总因爱意外浮现,唯爱与生命不可辜负。”

  《十三邀》播到第六季了,片头照例换了新的文案,读出它们的,依然是许知远那不太坚定的声音。

  纵然六季采访了诸多文体明星或是社科专家,但是最具看点的依然是主持人许知远。

  图源网络

  在做《十三邀》的主持人之前,许知远常用标签为作家和文化人,他曾自诩是一个“不太成功的作家、一个勉强的创业者”。

  他在镜头前很坦诚自己作为主持人的“不专业”,承认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充满了偏见,同时也对自己有时候并没有完整读完一本书、只是读读书评的行为“供认不讳”。

  他的个人形象也越来越成为了一个节目的符号。他爱穿衬衫、人字拖、后面的裤兜总是插着一本看了一半的书;他不爱洗头,半永久的长发油腻而卷曲,像一根根方便面一样垂在脸颊旁。

  他运营的公众号“单向街书店”甚至照着这个形象直接称他为“狮子叔叔”。虽然他的外形与狮子形似,但是纠结的面庞和疲惫的眼神却没有和狮子一样的霸气。

  《十三邀》在这样“不修边幅”的调调中依然走过了六季。这档节目为什么没有在刚开始如潮的差评中没落下去,反而越战越勇?或许答案可以从《十三邀》对传统访谈节目的突破,和许知远本人的性格中找到。

  《十三邀》的纪录片式拍法

  往常的人物访谈节目镜头前都会有两张椅子(《艺术人生》),或者一个长沙发(《鲁豫有约》),然后主持人和受访者规矩地做在镜头前,按部就班地完成你问我答的过程,中间还有可能会为了节目效果说说笑笑一番,一期节目也就这样过去了。

  中国台湾省的《康熙来了》闹得再欢脱,镜头取景也逃不过一个摄影棚的一亩三分地。

  但是《十三邀》完全跳出了这一访谈节目的“窠臼”,它不再拘泥于摄影棚中,也摆脱了椅子和沙发的固定与束缚,而是走出去,和受访嘉宾漫步各处。

   这些地点可能是他们生长过的地方,可能是改变了他们人生的地方,也可能只是路边随便一家餐厅。选景兼具情怀与惊喜,在访谈节目维度真的算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而造成这一印象的关键原因,是导演把节目当成一部纪录片在拍。

  以最新一期,许知远对话画家何多苓为例,我们可以看出很多编导在影像上的巧思。

  单说许知远去何多苓的美术馆参观的那个场景,我们可以看到访谈节目中不常见到的多种取景机位,影像上颇具实验性。

  大角度俯拍

   倾斜构图

   空镜

   手持跟拍

   大量的跟拍镜头、各种考究的景别切换、恰到好处的空镜展示,以及每次许知远问到嘉宾关键问题是他们那几秒钟迟疑的捕捉,都让《十三邀》达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与质感。

  而这种质感是与许知远的“偏见美学”相辅相成的,看似凌乱、漫不经心的剪辑与时刻变化着的镜头焦点,都在折射出许知远内心的困惑与游移;而每一次许知远得到了他想得到的某一部分答案时,镜头就变得稳定下来,剪辑也变得常规,好像它也和许知远一样笃定了下来。

  许知远的“人格魅力”

  许知远一直是一个矛盾体,他是“拧巴”的,是纠结的,他既有老派知识分子的“济世情怀”,也有活在消费主义时代的惬意与享乐。

  许知远不是专业主持人出身,他摒弃了传统采访节目的客观中立,而是“带着偏见看世界” ,他自己在节目中也从来不掩饰他的偏见。

   他的偏见总是“见不得别人过得好”。在采访马东和澜时,总是觉得他们在乐观、活泼的表象下一定有着“不与外人道也”的“哀情”。但是马东却只是敷衍地说出“我的底色是悲凉的” ,他知道这是许知远爱听的东西;而聪明如澜,则一直拒绝正面回复此类问题,持续打着哈哈。

  但是也有成功案例,2018年许知远采访姜文时,向来不好采访的姜文照他的“惯例”怼了许知远大半集。许知远问姜文有没有什么日常的危险时,他直接回答“起床”。

   类似于这种“杀死”聊天的对话,在那一期节目中不胜枚举,许知远被姜文怼得节节败退,正当看戏的观众觉得这一期不会聊出什么内容的时候,或许是姜文老了变“和善”了,或许是许知远持续不断的“磨人”攻势起了作用,又或许是两个因素都存在,我们破天荒地看到姜文“服软”了。

  在许知远放弃“进攻”的时候,他突然提到了自己与母亲的关系,那是他从来没有公开说的部分,那也是他的软肋之一。许知远没有放过这个“意外收获”,跟着顺藤摸瓜问了下去,他接着讲述了他和母亲的更多故事。如果没有许知远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采访风格,别人采访姜文可能很难会掏心窝子到这个份儿上。

  许知远面对节目带来的争议,曾说过:“越从个体经验出发,越能够抵达更广泛的世界,对自我忠诚的本身其实是忠诚每位观众,当你试图去忠诚每位观众的时候,对谁都不忠诚”。所以有的时候,“偏见”不见得是一个贬义词。

   许知远喜欢在时代的洪流中和受访者讨论更“个人主义”的问题,受限于种种原因,他可能得不到他想听到的答案,不过这种逆大潮而行的求索态度,在当今时代还是值得欣喜的。

  另外,无论从节目的赞助商雷克萨斯,节目中受访的精英人士,都可以看出《十三邀》的节目定位是高知人士,在上一季中受访的嘉宾胡润直言该节目的价值在5亿左右。

  纵然如此,《十三邀》依然没有脱离人民群众。在上个月更新的第六季第一期,许知远采访了曾写出《我的二本学生》的深职院老师黄灯。

  在那一期中,职业学院的学生直言顶尖大学的学生是“源头活水”,自己就是“工业废水”,这个词从年轻人口中说出着实震撼到了观众,也只有《十三邀》这种节目会将视角聚焦于这样一群常见却又时常被忽略的人群。

   无论如何,这个时代浮躁又匆匆,很多人、很多现象有时只是浮光掠影地出现,然后就消失了,我们来不及观察,更来不及思考。我们每天都很繁忙,面对各种问题,只有时间看到唯一答案。

  但是答案真的是唯一的吗?所以我们需要《十三邀》,也需要时刻带着“偏见”的许知远。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发 布
所有评论(0
  • 暂时还没有人评论
  • 0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