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蚂蚁集团“碳中和”路线图:够 “早” 但不够“好”
0人浏览 2021-07-22 10:17

  导语:由于缺少完整、透明的排放强度数据,缺失对实质性碳排放来源的详细分析,缺乏对整体减排路径的清晰说明,蚂蚁集团的“碳中和”之路似乎并不明朗。

  距离“30·60目标”的提出已经过去了10个月,虽然国家层面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还未正式出台,但各行各业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热情持续升温,诸多中国企业已经率先做出了“碳中和”承诺。

  这不仅是对国家战略乃至全球气候事业的支持,也是对当下ESG投资趋势的迎合。

  作为ESG中最具代表性的议题之一,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并受到资本市场的重视。

  积极的投资者们希望在获得稳定收益时,尽可能减少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为此,ESG投资者们正在寻找那些具有气候雄心(climate ambition),并且已经做好应对气候风险准备的投资标的。

  基于外部投资诉求及“脱碳(decarbonization)”转型趋势,微软、谷歌、亚马逊、壳牌、大众 、雀巢等行业巨头,纷纷公开表示将致力于实现“净零(net-zero)”目标。

  据统计,全球约20%的大型公司已经做出了“净零”排放承诺。

  绝大多数“净零”公司还制定了明确的路线图,披露了详细的减排计划和目标,以向公众展示其“净零”决心,并接受社会监督。

  反观国内,在制定“碳中和”规划方面,蚂蚁集团应该算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企业了。

  3月12日,第52个世界地球日之际,蚂蚁集团对外公布了“碳中和”路线图。

   但与国际上陆续发布的“碳中和”规划相比,蚂蚁集团的“碳中和”路线图还是存在诸多不足——除了明确的“净零”目标外,整体数据和信息是不完整的,未能向外界展示出一副清晰的减排蓝图。

  01 蚂蚁集团如何实现“碳中和”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蚂蚁集团的“碳中和”承诺和具体行动计划。

  根据路线图显示,蚂蚁集团的“碳中和”承诺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在2021年及往后年份中,蚂蚁集团将实现运营过程(范围一、范围二温室气体)的“碳中和”;二是,蚂蚁集团将在2030年实现范围一、二、三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

  其中,蚂蚁集团注明,

  范围一是指化石燃料燃烧所导致的直接排放以及逸散排放;

  范围二是指电力和热力等外购能源所导致的间接排放;

  范围三是指供应链上的相关间接排放,包括租用数据中心服务、员工商务旅行、员工集中通勤租用车辆等所导致的排放。

  在具体行动计划方面,蚂蚁集团制定了三项核心工作。

  首先,使用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办公建筑、运输等的排放,目标是到2025年,范围一、范围二温室气体排放量相较2020年下降30%。

  图:蚂蚁集团自身运营活动碳减排目标

   其次,选择能耗较低或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数据服务商,目标是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占比达到30%;推动其他供应商制定碳中和目标并实施。

  最后,对于无法减排的部分,蚂蚁集团将通过种植碳汇林或直接购买碳信用产品,抵消剩余排放。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蚂蚁集团的“碳中和”行动规划经由外部机构的科学论证与专业支持。

  02 蚂蚁集团“碳中和”规划的不足

  蚂蚁集团“碳中和”路线图一经公布,就掀起了“碳圈”不小的轰动,获得了市场广泛的称赞。

  但深入分析后发现,蚂蚁集团“碳中和”规划是不合格的,甚至存在严重BUG。

  1. 基准年模糊且缺乏基准年数据

  按照国际上普遍实践和公认做法,“碳中和”或减排目标都是相对基准年(baseline year)而言的。

  同时,企业还应知晓基准年的碳排放量,包括来源情况、碳强度等信息。

  这样做,一来可以掌握目前的排放水平,参考制定合理、可实现的减排目标和计划;二来可以厘清主要排放来源,以确定未来减排的重点领域。

  以雀巢为例,雀巢在“净零”战略中明确选择2018年作为基准年,并且统计了2018年范围一、二、三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注明了相应的排放来源。

   在第三方指导及权威机构认证下,雀巢最终选择其中约80%的主要排放源,作为未来的减排重点。

   而在蚂蚁集团的路线图中,我们并没有找到关于基准年的阐述。

  推测来看,2020年应该是蚂蚁集团“碳中和”的基准年。因为报告中有诸多目标,都与2020年的水平进行了比较。

  但关于2020年的排放情况,蚂蚁集团只是表示已经进行了盘查。至于实际水平和排放组成,我们不得而知。

  2. 排放源界定缺乏实质性

  根据路线图显示,蚂蚁集团“碳中和”行动将涵盖所有运营活动。

  其中,范围一温室气体来自移动燃烧源排放、固定燃烧源排放和逸散排放。

  除 “逸散排放”有进一步的解释(包括制冷剂泄漏排放、灭火器泄漏排放和化粪池排放)外,其余两项来源的表述很不“友好”——普通读者根本不明白“移动燃烧源”和“固定燃烧源”的含义。

  通常意义上,对于蚂蚁集团这种非制造型企业来说,移动燃烧源是指公司的商务车队或员工通勤班车(资产归公司所有),固定燃烧源是指公司的应急发电设备(推测)。

  范围二间接温室气体主要是由使用外购电力和热力产生的。

  范围三包括供应链数据中心的排放、商务旅行排放、租用车辆排放及其他供应链员工上下班交通。

  蚂蚁集团对温室气体的来源界定完全正确,也符合国际公认的标准。

  但这些排放都需要被纳入减排范畴么?未必!

  以逸散排放为例,从科技公司或更大范围的ICT行业来看,几乎没有企业会把逸散排放纳入到减排范围中。

  首先是因为与数据中心耗能等主要排放源相比,逸散排放量极其微小;其次,与ICT公司的核心资产或业务几乎没有太大关系;最后,减少逸散排放的可能性也不大,基本没有减排空间。

  考虑是否需要纳入减排范畴的依据不是教条式的罗列,而应该是基于排放强度以及对核心业务的影响程度,或者是应用我们常说的“实质性(materiality)”原则。

  因此,从蚂蚁集团的业务属性来看,数据中心耗能是其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来源,这也是“碳中和”行动规划中需要详细说明的内容。

  但对此,蚂蚁集团比较明确的目标只有“30%的(租用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这一目标并不能概括整体减排计划。

  考虑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与区域性差异,30%的目标能否实现,如何实现;30%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可以实现多少减排量,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有多大;剩余碳排放如何减少……关于这些问题,蚂蚁集团并没有回答。

  更严格一点,如果与绝大多数科技公司的100%可再生能源电力目标相比,30%的比例并不高。

  3. 减排路径不完整

  虽然蚂蚁集团承诺将在2030年实现“净零”排放,但从规划来看,绝大多数行动和目标都“止于2025年”。

  比如,到2025年,实现范围一、范围二的绝对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20年下降30%;到2025年,供应链数据中心整体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占比达到30%;2025年前实现供应链碳排放全面盘查。

  关于最后五年时间内的减排措施和目标,蚂蚁集团并没有给出更详细的说明和解释,甚至连大致的减排预估都没有。

  当然,“碳中和”规划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也很难预测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情况。

  通常的做法是,企业会详细设定短期(3-5年)的目标和行动,模糊处理长期(10年以上)的目标。而随着时间推移,企业可以根据目标执行情况,逐步调整后续计划。

  但前提是,企业应该对整个周期的减排路径有一个基本预期,而不仅仅着眼于短期目标。

  如果企业已经制定了完整、详细的减排行动方案,同时目标监督、执行管理、数据统计到位,那么企业的“碳中和”路径也会非常清晰。比如微软的“负碳”战略。

   图片来源:Microsoft ,Microsoft Will Be Carbon Negative by 2030

  整体来看,由于缺少完整透明的排放强度数据,缺失对实质性碳排放来源的详细分析,缺乏整体减排路径的清晰说明,蚂蚁集团的“碳中和”之路似乎并不明朗。

  03 制定“碳中和”规划的注意事项

  随着全球气候治理事业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加入“净零”阵营。

  制定“碳中和”目标和规划时,企业需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碳中和”目标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基准年以及基准排放水平作参考。

  二是,厘清排放强度和来源。“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是不同排放源的减排行动——基于每个阶段的碳减排量目标,确定应有的排放强度,或将全部减排量拆解到每一个排放源上。

  图:雀巢物流领域的减排目标拆解

   三是,重点减排领域的选择要遵循“实质性”原则,应关注排放量较大以及与核心业务直接相关的排放源。

  四是,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相结合。

  图:雀巢“净零”路线图

   五是,注重信息透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强的企业内部性,外部很难知晓和进行监督。

  这就需要企业主动披露有关进展情况,甚至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认证背书,获取公众等相关方认可。

  最后一点,谨防“漂绿”。“碳中和”的核心是减排,而不是抵消。

  对于蚂蚁集团来说,蚂蚁森林使其拥有了得天独厚的“碳中和”优势。蚂蚁森林的碳汇林可以直接“中和”蚂蚁集团的碳排放。

  但实际上,大量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抵消排放的温室气体并不是国际认可的“碳中和”模式。

  这种方式甚至会演变成严重的“漂绿”行为——“财大气粗”的碳排巨头可能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植树造林时,继续向大气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最终依旧可以宣称自己是“净零”公司。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国际公认的做法是明确每年最低的绝对温室气体减排比例,设定一个较高的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以及划定一定比例的范围三温室气体减排量。

  实现“碳中和”目标是一项宏伟的工程。企业在做出“碳中和”承诺前,一定要做足功课,以科学、合理、清晰、透明的“碳中和”目标和规划,赢得社会真正的“气候信任”。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发 布
所有评论(0
  • 暂时还没有人评论
  • 0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