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整零”合资合作新态势 | 封面故事:车市掀起新合资潮(四)
0人浏览 2024-03-30 18:04

  编者按

  中国汽车市场以反向合资、跨界合资等为着力点的第二波合资潮开始兴起,或称之为“合资2.0时代”。它与第一波合资潮不同。中外合资双方主动权逐渐易位,中方企业主动权、话语权明显提升。其背后动因是电动化智能化、自主品牌崛起、更高水平开放及全球化等因素协力作用,进而催生出新时代汽车市场的新合资潮流。汽车强国又迈出了坚实一步。围绕这波新合资潮,《汽车纵横》特作本期“封面故事”专题报道。本专题报道共4篇,今天发布第4篇,敬请关注。

  整车和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模式正在悄然生变,正从以往的供应关系向深度合作关系变迁,衍生出合资组建公司、合资研发等新商业模式。究其原因,是技术资本在赋予供应链企业更多的话语权。

  近年来,随着新三电技术、激光雷达和超强算力芯片的不断升级和广泛应用,电动汽车与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这个趋势推动着中外汽车行业的巨头以及整个产业链展开更多合资合作,形成一场蓬勃发展的合作势头。

  透过一系列企业合资合作的进展,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不断演变的格局中,供应链企业正逐渐凭借各自的技术资本,明确自身在这一生态系统中的定位。他们正在逐渐跳脱过去单一供应商的身份,而是通过提升技术实力,逐步在产业链合作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企业间的个体变革,更是对整体产业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构建迈出的坚实一步。

  传统巨头与初创企业“组队”

  即便是在2023年依旧蝉联全球销冠的丰田集团,面向新兴技术,丰田也在寻求共享中国汽车技术发展成果与机遇。

  2023年8月,自动驾驶企业小马智行、丰田中国、广汽丰田三方宣布设立合资公司,以支持未来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前装量产和规模化部署。根据协议,合资公司投资额超过10亿元,将提供由广汽丰田生产的用于Robotaxi的丰田纯电动车辆平台。

  据悉,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优势在于采用了性能稳定、性价比更高的车规级固态激光雷达,同时,还应用了小马智行自研的车规级域控制器,其中部署了一套完整的冗余软件系统,可以在主系统降级时实现安全的自动驾驶加减速、转向、靠边停车等操作。这无疑是吸引到丰田投资试水的先进“亮点”。

  当前,自动驾驶技术正被视为汽车行业的未来,也是目前全球科技巨头和传统汽车企业最集中的战场之一,并成为科技公司“切入”汽车产业的一个入口。对于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全面商业化,中国市场又是最具有前景的市场。尤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政策端,中国市场对于自动驾驶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例如,明确支持L3级及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商业化应用,并逐步加快发放L3路测牌照进行试点。同时,不少城市/地区的智能网联汽车和车联网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如今视角来看,两者合作是一场双向奔赴:丰田可以反哺它在内部向移动出行公司的“电动化”“智能化”“多样化”三个方面变革进程。而在与丰田的合作中,小马智行不仅可以获得丰田在车辆技术和量产经验方面的支持,还可以借助丰田的资源优势,获得更广泛的市场认可和更高的品牌价值。小马智行与丰田的公司愿景也很契合,丰田“Mobility for All”以及小马智行“让自动驾驶触手可及”,都是希望给每个人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

  截至2023年10月,小马智行已累积超过2600万公里的公开道路自动驾驶里程。11月24日,小马智行宣布,搭载小马智行第六代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的丰田赛那Autono-Maas(S-AM)获广州市远程载客测试许可,获准在广州南沙提供远程载客的自动驾驶测试出行服务。据小马智行透露,以丰田纯电车型铂智4X为原型,搭载小马智行第七代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的Robotaxi也在推进中。

  某种意义上说,如今,此前由跨国整车与零部件巨头主导的行业格局正在发生改变。细数此前汽车百年发展历程,曾经的技术变革和标杆往往由跨国零部件巨头参与主导和打造。自主供应链相关企业基本是追随者的角色,话语权较弱。

  但随着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传统巨头也开始与我国初创企业“组队”,以提升自动驾驶的落地能力。同时,与自主品牌车企进一步也深化合作,以追赶“中国速度”。

  整零关系重组趋势加速

  基于2023年的良好经营业绩,博格华纳于1月10日宣布了一系列重要合作和业务拓展,以期进一步增强其在电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产品、技术“护城河”。

  首先,博格华纳将与陕西法士特成立合资公司,加速在商用车领域的电气化布局。据称,合资公司将通过共同研发适用于重型卡车和工程车辆等商用车辆的控制器应用,以实现其在电动商用车市场的功率电子产品线业务增长。博格华纳动力驱动系统总裁兼总经理Stefan Demmerle表示:“我们相信在中国的强大技术工程布局将助力我们加速产品研发,将高效的控制器产品投入市场”。目前,待取得相关监管部门的批准后,该合资公司预计将于2024年第一季度成立。

  与此同时,博格华纳还与比亚迪公司旗下的弗迪电池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而根据协议内容,博格华纳将成为唯一一家非汽车制造商、且与弗迪电池无隶属关系的本地化生产商,拥有在欧洲、美洲及亚太地区使用弗迪刀片电芯为商用车本地化生产LFP电池包的权利,该协议有效期为8年。这一合作不仅使博格华纳在其业务涉及的区域市场获得了用于生产磷酸铁锂(LFP)电池包的尖端刀片电芯,还将获得弗迪电池的电池包设计和制造过程相关的知识产权。

  弗迪电池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何龙表示,与博格华纳进行海外本地化合作,可以利用彼此的优势,为海外客户提供多样化和灵活的选择,并为其提供本地化生产的弗迪刀片电芯电池包的额外渠道,共同致力于“让人们无忧使用电池”的愿景。这意味着在海外商用车市场电气化初期,双方将共同参与到目标市场的电气化。

  无独有偶,在电池方面,宁德时代与欧洲汽车巨头Stellantis集团也在考虑长期合作,目前双方已签署战略谅解备忘录,以在欧洲市场向后者供应磷酸铁锂电池。两家公司的联合声明显示,宁德时代将为Stellantis集团的纯电动汽车电池制定技术路线图,以及确定进一步加强电池价值链的机会。同时,双方正探讨以对等模式成立一家合资企业的可能性。据Stellantis全球采购和供应链主管Maxime Picat表示,上述合资计划旨在于欧洲建造一座新的超级工厂。而与Stellantis集团的合作不仅为宁德时代提供了进一步拓展欧洲市场的机遇,也将有助于巩固其在全球电池市场的领导地位。

  显然,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国际汽车或零部件厂商正紧抓电动化技术的发展,核心零部件如电池、电机、电控等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面对汽车行业快速迭代和智能电动汽车带来的创新技术,传统的长周期和测试开发流程已不再适用,产业分工发生变化。整车厂不仅在追求全栈自研或全栈可控,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也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整零关系的重组趋势正在加速,企业发展与整个汽车供应链体系的关系正经历重构。

  技术力量激发更深层次合作动力

  随着软件定义汽车理念正受到市场广泛认可,国际汽车或零部件厂商的另一个合资合作关注点在传感器、控制系统领域。

  2023年8月,激光雷达领军企业禾赛科技宣布与NVIDIA合作升级,正式入驻NVIDIA Omniverse生态系统。此举使汽车厂商和自动驾驶企业的开发者能够通过NVIDIA DRIVE Sim直接使用禾赛的高精度激光雷达模型,获取数字世界的点云反馈,助力点云集成算法的训练、调优和测试,从而加速开发进程并降低成本。通过深化合作,禾赛和NVIDIA将共同推动智能驾驶系统的快速实现,为全球智能驾驶行业开创新可能性。

  禾赛全球销售高级副总裁Bob in den Bosch表示:“NVIDIA拥有全球顶级的仿真和软件开发平台,而禾赛是激光雷达领域的佼佼者。此次强强联手将为开发者提供有价值的技术资源,助力他们解锁激光雷达在智能驾驶应用中的潜力,同时促进行业实现智能驾驶汽车的快速发展。”NVIDIA传感器生态系统高级总监Glenn Schuster表示:“此次合作将为自动驾驶汽车开发者提供更加灵活、便利的开发验证工具,促进激光雷达技术的发展,推动安全高效的自动驾驶技术应用。”

  在这一领域,更为典型的合资案例是大众旗下软件公司Cariad与地平线的合作进程。2023年12月,地平线与大众汽车集团旗下软件公司CARIAD正式宣布合资公司酷睿程(CARIZON)在北京成立。该合资公司将整合地平线的软硬结合技术能力和CARIAD在智能车身和软件系统整合方面的专业经验,致力于开发全栈式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鉴于大众在自动驾驶等智能化和软件方面一直相对滞后,因此双方团队将以“一个整体”的方式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联手打造完全垂直、集成的解决方案。与传统的供应商和客户关系不同,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联合参与生态系统,深入研发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互相学习、分享经验,以更敏捷的速度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智能的驾驶体验。

  上述合作表明,传统的垂直供应模式正在向生态协同模式转变,许多零部件厂商已被描述为Tier 0.5供应商,在这种模式下,零部件厂商与上下游合作伙伴协同合作,打造生态系统,共同应对行业的变革和挑战。Tier 0.5更注重与主机厂的深度合作,而不仅仅是销售产品,因此在合资合作中占据相对优势的主导地位。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发 布
所有评论(0
  • 暂时还没有人评论
  • 0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