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我都快烦死了……
0人浏览 2023-06-09 03:00

  多年来,我一直有个文章合集叫“婚恋育儿心得”↑↑↑

  早年主要写婚恋,包括“传世名作”《年轻人,如何找到合适的对象?》(又名《力嫂是谁》)。

  近几年,随着孩子成长,越来越关注育儿话题,合集里已有20多篇相关文章,有兴趣可以翻翻。

  我儿子去年上小学,疫情经常网课,问题还不明显。

  今年疫情结束,天天上学,为了回家作业这点破事,母慈子孝荡然无存。

  照我说法,力嫂是“三天一小叫,五天一大叫”。

  儿子立马纠正,不对,是“一天一小叫,三天一大叫”!!!

  发火理由,来回来去这几样:

  1、磨蹭,让他最晚10点上床,经常拖时,力嫂大叫才滚去洗漱。

  2、磨蹭,一点作业能墨迹半天,力嫂抓狂。

  3、磨蹭,数学速算,要求4分钟里做完40道100以内加减法,经常来不及,力嫂担心基础运算这么慢,以后高年级数学跟不上,抓狂。

  4、拖拉,不是学校布置的每天必做的作业,能拖就拖,比如课外报的写字课和英语课作业,都是第二天要交了才临时赶工,和当晚学校作业冲突,来不及做,傻眼,力嫂抓狂。

  5、拖拉,没有deadline的作业,比如看课外书,力嫂不盯着,他就不会自己主动想起看,抓狂……

  但小家伙玩玩具、看电视、听iPad、去汤姆熊的时候,从来不会忘记,不会拖拉,力嫂气死了……

  每次力嫂发火,小家伙就怂,多说几句就忍不住大哭,偶尔不服气,还会顶撞,矛盾升级……

  我只能夹在中间做和事佬,这边哄哄,那边再讲讲道理,折中一下,先把问题解决。

  都快烦死我了……

  以前娃没上学,我写教育多少有纸上谈兵之嫌,这半年自己不时辅导娃功课,有了直观感受,有些新的思考。

  我不是老师,不是教育专家,下面说的不一定对,只是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

  教育这事,天然反人性。

  人性好逸恶劳,吃饭睡觉看电视XXOO根本不用教,因为有爽到,你不让做,我还偷偷做。

  但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绝大部分知识技能不是一边爽一边就能轻松get,那些不熟悉不擅长的事,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变成自己熟悉擅长的。

  这个过程必然充满无聊、痛苦、挫折,需要坚持、勇气、毅力。

  有没有把学习变成吃饭睡觉一样,让人一边爽一边学,也就是所谓“痛并快乐着”的快乐学习法呢?

  有,那就是基于兴趣的自主学习。

  不是别人要我学,被迫学,而是我喜欢学,乐此不疲,学习体验好,效率高,事半功倍,将来潜在成就也更高。

  问题是,每个孩子天赋点和兴趣向都不一样,教育体制没法任由孩子兴趣来,喜欢的天天学,不喜欢的一点不学。

  即使在高度自由包容的美国,也不能完全由着学生性子来,更别说容错率低的中国。

  一是因为有些生存必备知识,比如初二之前的语文和数学,不管谁都应该学点基础的,啥都不懂,以后出社会啥都干不了。

  二是现代教育制度不仅要教人基本社会生存技能,更是一套人才选拔机制,目的就是让孩子出社会前,先被分成三六九等,盖上钢印,便于社会快速筛选。

  现代市场经济商业社会,是基于契约的陌生人社会,没人有时间慢慢了解你,最快了解的办法就是看简历,

  对应届生来说,最核心的差异(竞争力)就是学历和专业。

  凭啥上清北的是你,不是他?

  在到处都是开后门走关系的社会,为杜绝教育腐败,只能一套教材,一个考纲,一套卷子来决定谁上清北,相对最公平。

  还有最关键的第三条,基于兴趣的自主学习经常敌不过不耐的人性。

  人不仅好逸恶劳,还很短视,那些能带来即时强烈正反馈的事,才能让人爽到,比如吃美食、看电视、打游戏。

  但不管学语文数学,还是某种乐器运动,都需要长年累月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成,由此获得的内啡肽奖励,艰难又短暂。

  哪怕一开始兴趣盎然,时间久了,难免感到乏味。

  9年前我刚做自媒体那会儿,编了首打油诗,最后一句叫“累觉不爱是理财”。

  我喜欢理财,也喜欢教理财,还天生擅长教育,但那时我已做了8年理财条线记者,一样的话题写那么多年,难免感到厌倦。

  但我是成年人,要养家糊口还房贷,必须拼命工作赚钱,再累觉不爱也要硬着头皮写,因为读者爱看。

  可七八岁的小屁孩,哪懂这些?

  大人给你说一个道理,问你懂了没,你睁大眼睛,嗯嗯点头,其实只明白了字面含义,道理根本不懂。

  只有自己切身感受过,吃过亏也尝过甜头,才能明白这是真道理。

  我观察我儿子,就像观察小时候的我,也像观察无数亏钱的股民,都是千年不变的人性在暗中发酵,指导我们的行为。

  我发现,这才是问题关键。

  ……

  成年人世界中的强者和弱者,最大差别是自律。

  遇到不可控的挫折,弱者只会抱怨躺平,强者会想尽办法,争取绝处逢生。

  遇到难得的机会,弱者只有三分钟热度,看到风险就怂,觉得太苦就撤,以为自己滑头聪明,会见风使舵,实际不断捡芝麻丢西瓜。

  强者却能坚定积极乐观,克服种种困难,一路咬牙坚持下去,直到成功。

  很多年轻人不懂这些,被社会毒打多年,眼瞅奔四了,才开始领悟这世界的残酷真相和社会的运行法则。

  但稀里糊涂活到这把年纪,恰好摊上上有老,下有小,还要还房贷的中年危机,万一再遇上个公司行业不景气,来个降薪裁员的大惊喜,完全懵了。

  这时就算想重头再来,好好鸡自己一回,不管脱产读书、考证还是转行,都是有心无力,家庭环境也不允许自己再冒险。

  于是感叹: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吧。

  唯一的希望,就是往死里鸡娃……

  可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继承你基因、学识、财富、人脉和家教的孩子,就能做到?

  现在网络发达,越来越多年轻人看到别人这样分析,也明白过来了,选择不生……

  ……

  那些自律的成年人,如何做到反人性的呢?

  据我观察,排除极少数天赋异禀的自律狂魔,绝大多数人,都是被逼的。

  要么从小被父母逼,要么长大被社会逼。

  就像我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坐标》一文里说的,有危机感的文明才会知耻后勇,硬着头皮改革。

  个人也一样。

  都说穷人孩子早当家,因为生存压力,逼得他不得不尽快成熟起来。

  不是说早熟的孩子以后都有出息,遭遇重大挫折的孩子都能赚大钱。

  有没有出息,能不能发财,六成靠运气,三成靠天赋,一成靠努力。

  但苦难和挫折,能加速人的成长,把长辈口中的道理,变成自己真正get的道理。

  我人生最重大的转折,是大学期间父亲去世。

  我的原生家庭并不富裕,但和很多同龄人比,也不算很穷,也没经历过校园霸凌之类的创伤,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既教不了我多少深度知识,也没提前指点我一些这社会的真相和游戏规则,只和其他青春期在文革中度过的50后家长一样,反复告诉我读书很重要。

  高中三年被应试教育压榨得很苦闷,进大学后报复性玩乐,前两年也没关心其他事。

  记得大二时,我上铺兄弟和我说,他最近在看房,准备说服父母投资一套。

  他说去年上海房价大涨,预感房地产大繁荣的时代到了,让我有机会也赶紧上车。

  那是2004年。

  我全当听了个故事,顺便眼红一把——没想到丫家里还挺有钱!

  那时的我,不懂理财,不懂炒房,也不掌管家庭财政,大学生虽穷,支出也不多,每月拿着几百元零花钱,打打游戏,看看电影,谈谈恋爱,根本不用操心这些。

  父亲去世后,我才如梦初醒,开始满脑子思考如何屌丝逆袭。

  我的职业规划也发生重大转折,原本还梦想做一个电影人,很快转移到原本知之甚少的财经金融方向。

  后来开公司,管团队,财务、法务、行政、管理知识都没专门学过,都是一边做一边摸索总结。

  幸好我天赋还行,运气也不错,才一步步走到今天。

  所以我后来的自律,其实是逼出来的。

  但重大挫折这种事,可遇不可求,我没法给儿子提前设计一个能快速觉醒成长的挫折啊~

  所以,还是只能靠父母从小逼。

  逼到什么程度?

  逼到孩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再难再苦的事,一旦习惯,也就成了自然,不再觉得苦,你不让做,反而怪难受的。

  但要让学习这种反人性的事成为习惯,需要技巧。

  就我儿子的表现来看,最管用的技巧,叫契约精神。

  先用讲道理的方式,让他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比如10点一定要睡觉,保证睡眠时间)

  再用民主协商(商业谈判)的方式,博弈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奖惩制度。

  比如一次没有做到自主按时完成作业或按时上床,就要做一次惩罚,比如不给零花钱,不给买玩具,不带去游乐场,不给吃冰激凌等等。

  惩罚力度一定要让他觉得痛,但又不至于痛到死去活来,万念俱灰~

  反之,一段时间都能坚持做到这些,就给于相应奖励。

  最重要的是,契约一旦达成,就要坚决执行。

  能得奖励时,孩子一定不会忘。

  需要惩罚时,不管孩子怎么哭闹耍赖,也要坚决执行。

  这会让孩子形成很重要的品质:遵守契约精神。

  更重要的,是孩子对自身行为将给自己带来的后果,有了一个明确预期。

  预期明确,他就会自己判断利害关系,做出最优选择。

  这样的“威逼利诱”,或许能在坚持一段时间后,让孩子养成做事不拖拉、能自主管理时间的能力和习惯,但孩子学习依然是基于要求,而非个人兴趣。

  长远看,只有孩子感兴趣,喜欢学,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事半功倍。

  孩子的兴趣,一定程度是天赋,但也同时受父母师长影响。

  比如我儿子以前不喜欢打篮球,更喜欢踢足球,因为篮球太大,篮框太高,他投不动,失败投篮不断积累,就磨灭了兴趣。

  但后来和同学一起报名了课外篮球班,老师用游戏的方式教他们打球,他开心极了,投篮水平也迅速提高。

  后来我带他看《灌篮高手》大电影,小家伙对篮球兴趣更浓了,现在几乎天天放学都要去打会儿篮球。

  我给儿子定了个原则:任何事,都不要畏难怕输,至少先试一次,实在不喜欢,就放弃。

  吃菜也一样。

  除了蔬菜必须吃点,其他你没吃过的菜,不能看样子不想吃就不吃,必须吃一口咽下去,觉得不好吃,以后就不吃了。

  我希望儿子有个比较自由快乐的童年,也希望以后能有个比较体面的文聘,至少出社会后,不会上手就被同龄人拉开太远。

  但目前的社会环境倒逼出的教育模式,很难两全。

  很多家长都在鸡血和佛系之间,艰难纠结。

  觉得每天拼命逼着读书,孩子太可怜,转念一想,又觉得不该心慈手软,放任是对孩子最大的不负责。

  随着孩子年龄增大,学习压力和难度也会直线上升,家长更容易被外界(其他家长)压力影响,最终不得不坚定走向鸡娃道路。

  基于上述我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我觉得或许可以平衡一下,在契约精神的逼迫基础上,引入一定的民主机制,给孩子一定自主选择权,当然也更需要父母的兴趣引导。

  ……

  上面说的这些,只部分解决了教育实操层面的两难困境,对孩子来说,不管哪种学习方法,学习哪些知识,以后拿什么文凭,最终都是为你人生目标服务的。

  人生目标是什么?

  追求幸福快乐的一生。

  如何才能幸福快乐,不同人有不同答案。

  只能反过来说,被贫穷和疾病困扰的人生,恐怕难言幸福。

  问题是,这两个关键指标,富裕和健康,很大程度不受我们主观努力的控制。

  学生时代眼中的世界,是一个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的较为公平的世界。

  你多努力一把,成绩就会提高,你松懈下来,成绩就会下降。

  考题也是如此,总有一个标准答案,答对得分,打错扣分,童叟无欺。

  但真实社会并非如此,没有那么多标准答案,有的只是贯穿一生的概率分布。

  运气不好时,概率不站你这边,十分耕耘也可能没一分收获。

  反之,小概率事件也可能临到你头上,一分耕耘产出十分收货。

  所谓理性选择,就是充分了解信息,做出逻辑分析,最后甄别概率,在付出和回报之间,找到数学期望最高的那个选项。

  从爸妈纠结该不该砸重金买学区房,该鸡娃还是佛系,到孩子以后高考、填志愿、找工作、找对象、炒股票、买房子、日吴恩……都是一种概率游戏,只能在我们认知和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寻找概率最优解(提高概率上线,压缩概率下线),剩下的,只能交给上帝。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如果能在生活实践中,让孩子从小明白这个理,不仅能提升孩子运用底层逻辑分析问题并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当遇到困难时,孩子依然能积极乐观面对,当使出全力依然无力回天时,孩子也能从容接受,坦然面对。

  尽人事,听天命。

  真正决定一生命运的,其实是这个。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发 布
所有评论(0
  • 暂时还没有人评论
  • 0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