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死到临头,才发现……
0人浏览 2023-04-04 02:52

  4月1日愚人节,哥哥离开我们整20年,网上追思悼念文章,俯拾皆是(有真爱粉,也有凑热度的)。

  同一天,73岁的马先生第一次踏上故土,在湘潭马家祖墓前祭拜祖父马立安。

  前天晚上,我去上剧场看了赖声川导演的经典话剧《宝岛一村》。

  突然想到陆游那首妇幼皆知的名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非要抬杠的话,陆游这诗有俩bug:

  首先,第一句叫“临死元知万事空”才符合逻辑,活人才能写诗,已经死了还咋写?就算知道,也说不出了。

  其次,你还没死,怎能确定万事皆空呢?不管你信哪门哪派,都是死了以后才能验证自己所信是否属实。

  哪怕佛教也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空”不是零,不是虚无,不是没有,是“既有又没有”,你说万事皆空,咬文嚼字的话,也不完全符合佛教教义。

  天启宗教更强调死后还有另一个真实世界,这一生经历,不会事如春梦了无痕,天上的老爷爷都拿小本本记着呢——死了以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马先生祭祖时也强调,家里的祖训叫“万事皆空善不空”,行善积德这事,即使死后也还是会有回报的,一点不空。

  陆游的《示儿》如此脍炙人口,因为同时触及到一种人类最底层的情感和中国人特有的两种底层情怀。

  前者就是面对死亡时的百感交集,后者就是祖宗崇拜和家国情怀。

  死到临头,谁都会怕,都会不自觉回顾这一生,感觉像梦一样,尤其病入膏肓时,现实和虚幻,记忆和梦境叠加,会产生很多难以言表的强烈情感。

  对传统中国人来说,人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不愧对列祖列宗,死后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魂灵能保佑子孙,继续光宗耀祖。

  就像罗大佑在《鹿港小镇》里唱的——

  (妈祖庙)门上的一块斑驳的木板刻着这么几句话

  子子孙孙永宝用 世世代代传香火

  推荐一本书,李硕写的《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

  一般国人读史,主要是秦汉唐宋明清史,先秦史,也主要看春秋战国,但商周的改朝换代,才真正奠定了华夏文明的民族精神和意识形态。

  殷商文明和同时期甚至千百年后的许多亚非古文明一样,极端残暴,极端迷信,极端缺乏对人权最基本的尊重,但周人把这一切都颠覆了,最早奠定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中国的文艺复兴,比欧洲早2500年。

  所以周以后的中华文明,是个早产儿,特别早熟,最大特点,是我们以高度的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把对神的虔诚信仰请出了庙堂,满天神佛谁真谁假我压根不care,只要能保佑我健康平安升官发财就行。

  别拿那些虚头巴脑的教义来忽悠我,咱中国人不好忽悠。

  但咱们又特别看重眼前的实利,又特别容易贪心一起,被人忽悠。

  最后就是乡土社会中的熟人彼此深度捆绑,可以不讲原则只讲利益,甚至一起合起伙忽悠外乡人。

  这就是为什么出门在外,大家特别喜欢攀老乡。

  家国情怀,是祖宗崇拜自然而然的衍生物。

  我们强调有国才有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逻辑上说,历史真相应该是先有人用血缘组成家庭,家庭不断繁衍,组成家族,家族之间相互联姻,组成部落(宗族),再扩张,才逐渐产生今天意义上的民族和国家概念。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在这个想象共同体中的人,都信这理念。

  所谓汉贼不两立,驱除鞑虏,还我山河,成了知识分子阶层(士大夫)的最高信仰。

  可见,陆游真正想说的,不是万事皆空,立地成佛,而是没能活着看到收复故土,我死不瞑目,我这口气咽不下去,怎么“空”?!

  做梦也希望,有朝一日,王师北定,直捣黄龙!

  同样重要的,是我希望这事,陆家子孙祭祀我的时候告诉我,那我就瞑目了!

  家、国、故土,在陆游这,是一回事。

  这种强烈的家国情怀,是国人内心最敏感的一块信仰保留地。

  这也是为何这种时局下,外界总以政治视角解读马先生一举一动,但怕只有马先生自己知道,政治问题都是暂时的、肤浅的、表面的问题。

  自幼饱读孔孟之道,从小在家讲湖南话,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回到父母和祖先生活的故土,祭祀先人……如今已活到比孔子还大的年纪,半只脚伸进棺材,总算回乡祭祖圆梦,怎能不感慨万千,哭成泪人呢?

  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不是演戏,是回忆出生以来70多年的人生历程,尤其想到父母从小对自己的教育,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诸葛亮在《出师表》最后写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古文的“涕”,一般指眼泪,但用现代汉语解读,更容易想象出诸葛亮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辛酸模样。

  中学生哪懂这种忠孝礼义仁的家国情怀,如今我年近不惑,方才依稀感触到丞相上书刘禅时的心境。

  套用弘一法师圆寂前写的那四个字:悲欣交集。

  荆州丢了以后,益州基本面决定了,隆中对怕是凉凉,诸葛亮不是不知道,但人活着总得有些看重的追求。

  用孔子的话说,这叫“知其不可而为之”。

  对诸葛亮来说,他活下去的价值,就是信守对先帝的承诺,不管益州弱不弱,刘禅傻不傻,自己都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改变不了时事,改变不了他人,改变不了运气,但我还是要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至死方休!

  当然,从大历史角度看,诸葛亮这么能干,反而大大拖延了天下一统,重归太平的时间周期,蜀国长期处于战争军管状态,给益州百姓带去了更沉重的负担。

  问题是,死亡是你一个人的事,与历史,与他人,与后人如何评价,又有何关系呢?

  仔细想想,一切问题的价值感,都取决于时间周期。

  时间是最伟大、最公平也最残忍的洪荒之力。

  它能化解一切你自以为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意义感。

  《三体》最后,程心和关一帆总算走出黑域,来到一千多万年前云天明和艾AA生活过的那颗星球,但什么痕迹都没找到。

  掘地三十尺,才发现当年他们刻在山崖上的字。

  别说一千万年,只要用一万年的考察维度看我们眼下做的事,哪怕当今世人觉得无比重大的决策,从那个时间维度看,就会觉得毫无意义。

  为什么漫漫20年过去了,还有那么多人深爱并怀念着哥哥?

  在这个短视频霸占公众注意力的时代,你要说一个一周前的新闻,大家就会说你out了,那早就成了旧文,根本没人关心了。

  不信?

  你看下周张继科还会不会继续霸占热搜~

  但从人生的长度看,20年,还是短了些。

  当时20岁的追星少年,如今不过40,依然活得好好的。

  再如十年浩劫,就像一场梦,只要熬过去了,也就是你人生的一段插曲。

  有天赋+肯努力+运气好,一样可以在改开后的广阔天地大展身手,开创属于自己的美好新时代。

  但周期是40年呢?

  恐怕就是另一回事。

  这就是话剧《宝岛一村》想表达的。

  导演是赖声川,《宝岛一村》首演于2008年,更早以前,他的成品作《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和代表作《暗恋桃花源》,也都在笑声中,暗藏着大历史碾过的痕迹。

  《宝岛一村》是由嘉义眷村长大的王伟忠搜集到的上百个真实故事浓缩而成,几乎是一部台湾50-90年代社会变迁的史诗。

  当然,主要是他们外省人的。

  故事很精彩,也很写实,限于篇幅和尺度,大家有兴趣自己去找,我就不展开了。

  如果两岸分别时间再长一点,比如100多年,别说一代人,两代人都过去了,自然也就没什么家国情怀和故土牵挂了。

  但40年,正好很尴尬,20岁的少年,以为去宝岛执行一次常规运输任务,突然就不让回了。

  本以为只是避难暂住,过个一两年就能回去,没想到,一下子待到了60岁,“暂住”变“永居”。

  一辈子的命运,就这么被彻底扭转。

  很多最重要的人,最重要的事,就这么被永远耽误了。

  等开放回大陆探亲时,那真叫一个“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孔子说“四十不惑”,因为他们那个时代的人普遍无知,像孔子这样的知识分子,读的书也很有限,以为自己掌握了一套逻辑自洽的世界观,就不惑了。

  今天很多人三十难立,四十很困惑,五十也不知天命何为,因为现在这个时代,物质极大丰盛,信息极大充裕,年轻一代认知水平远高于一切列祖列宗。

  知道的信息越多,知道自己还不知道的信息就越多,天天都有风口,你必须不停学习,GPT4了解一下?

  所以现代人,活得比古人更丰富、更精彩,但也更累,更迷茫,不是肉体上的累,而是心累,内心充满困惑。

  困惑始终无法解答,心就无法安定,自然焦虑万分。

  于是越来越多年轻人想明白了我上面说的这些理,不愿再被人为添加上去的意识形态所捆绑。

  什么金榜题名、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子孙满堂,管我什么事?

  他们的核心理念,就八个字:活在当下,为自己活。

  由此产生的第一个严重冲击,就是生育意愿大幅下滑。

  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孩子都不生孩子,以后谁来祭你?

  当然,你孩子可能根本不在乎。

  但,如果你在乎呢?

  摊手~

  这问题,还得回到时间维度。

  我和父母都是土生上海人,但再往上一代,都是49年前来上海讨生活的外地人。

  爷爷祖籍江阴,奶奶祖籍宁波,外公祖籍南通,外婆祖籍扬州。

  我现在能扫到的最老的墓,是我爷爷的父母。

  这位我出生前几十年就去世的“老祖宗”,我今天还能扫到,是因为我奶奶同样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那时文革刚结束,我爷爷把他父母和我奶奶的墓放一块。

  后来我爷爷去世也埋在一起,这就成了我们家族的墓地。

  我奶奶的父亲很长寿,我小时候还见过,但奶奶那支可能命不太好,包括奶奶在内,兄弟姐妹大多寿命不长,早早谢世,久而久之,子孙也就断了联系,我现在也不知道我太公(奶奶的父亲)墓在哪里。

  至于我外公外婆的祖上和亲戚,主要分布在南京、扬州、南通、杭州等地,外公外婆二三十年前就去世了,后来连他们兄弟姐妹的子女也陆续去世,再到我们第三代,就更没联系了。

  古话说,富不过三代。

  能给你扫墓的,也不超过三代——儿子大概率会清明来看你,孙子就难说了,曾孙更别指望。

  再往后,谁记得你啊?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公墓首次缴纳管理费是20年,20年后,后人需要续期。

  找不到后人或后人不愿续,可能会把墓迁走。

  毕竟,地球上出现过的人类超过一千亿,人人都像秦始皇一样两千多年一直霸占那么大块地当陵寝,哪还有地给后人盖房子啊?

  但,我不认同历史虚无主义。

  既然一切事物价值感都取决于时间维度,那就把对时间的考察周期,缩短到我的生命长度之内。

  在生命长度之内的,对我生命体验产生影响的事物,都不“空”,都应该珍视。

  所以对我来说,给先人扫墓很重要,不虚无。

  有个孩子,把他培养成人,体验到养育子女过程中的各种酸甜苦辣,也很重要,不虚无。

  我还是会像传统中国人一样,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但我也理解后人的想法,我喜欢大海,我死后会海葬,没准几十年后还能太空葬,那就更酷了~

  儿子如果想了我,可以看我生前的视频和照片,我有没有孙辈或孙辈会不会想我,我决定不了,也预测不到,那就随他去啦。

  人生不满百,真正能用自己的自由意志,做出一些决定,有机会反转命运的,也就20-40岁这短短20年。

  40岁以后还想折腾,就太难了……

  好好珍惜,这20年时光吧~

  《宝岛一村》中,主角老赵在儿子满月时,写了一封信,直到他去世后(生前没能回大陆),才以蒙太奇的形式,念给儿子听——

  台生:

  你来了,我们好高兴。前面有大姐丽文、二姐丽明,你是长子,台湾生的,给你起名字叫台生。

  来宝岛已经七年。本来是暂时来避难的,没想到,我们就这么住了下来,不知不觉,也过了七年了!

  哎,台生,人生的遭遇,哪是人能估算的?

  我跟你妈,两个像陌生人一样,像小孩子在扮家家酒一样,就结婚了,然后像一场梦,我们漂洋过海,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共同组织家庭,现在一下有你们三个。

  台生,我只能说,生命就像个奇迹一样,我是何等幸福,能够跟你们一起走一趟。

  台生,你今天满月!愿你此生不像我们一样颠沛游离,愿你此生不知道什么叫战争,愿你此生一切平安。

  父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于宝岛一村

  中间那个穿西装的是文章

  《三体》最后,掘地三十尺,程心终于发现了一千多万年前云天明和艾AA在山上刻的一行大字——

  “我们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发 布
所有评论(0
  • 暂时还没有人评论
  • 0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