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浏览 | 2021-06-25 16:37 |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三极管。当时并未有多少人想到,这会成为信息工业革命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这只三极管,今天我们有个更为熟悉的名字——半导体。
半导体到底是什么?
仅回答这个问题的话可以很简单,半导体就是指“常温下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这种材料和可以有很多,自然界里的硅、锗、砷化镓等金属都是,其中硅是各种半导体材料应用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
但比起是“是什么”,正重要的问题是“能做什么”,这才是解决半导体何以为明珠的答案。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来看一下半导体的发展历史。
时间回到1947年,12月。美国贝尔实验室里,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研制出一种点接触型的锗晶体管(即三极管,在后来的1956年,三人,因发明晶体管同时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肖克利也被誉为晶体管之父)。这种晶体管的奥妙之处在于,它能通过的一部分的微量电流,控制另一部分流过的大得多的电流,就相当于自己有了一个“开关”。
后来,肖克利凭借着自己的发现,招揽了一批人才,开创了一家半导体企业。但第一个实现半导体的科学家,并不意味着也能创立第一个半导体帝国,因为自身糟糕的管理,公司的八位核心科学家集体出走,当中就有包括后来创立英特尔和摩尔定律的摩尔(R.Moore)。
很快,这八位科学家拿到了一笔投资,创立了著名的仙童半导体(Fairchild),其60年代的两项发名专利,更使其立于世界的半导体之巅。其一是平面工艺,一种制造半导体电路的工艺方法,发明人为约翰霍尔尼(Jean Hoerni);另一个发明专利便是半导体的第二个里程碑——集成电路(IC)。
(仙童半导体公司的logo)
集成电路的崛起
简单来说,集成电路就是用一定的工艺,把一个电路中所需的晶体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及布线互连一起,制作在一小块或几小块半导体晶片或介质基片上,今天对于我们来说已经见怪不怪了。无论是拆开各种家电里的“电路板”,还是计算机里的核心芯片,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集成电路的后代。
1968年,诺依斯(N. Noyce)和摩尔(R.Moore)从仙童离职后创办了人们所熟知的英特尔(Intel),摩尔还提出了一个世界著名的摩尔定律:
“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摩尔定律的提出也代表着半导体行业也开启了高速发展的历程,迈入了第三个里程碑:微处理器,英特尔,TI,三星等巨头开始在世界的舞台大放异彩。
为什么是半导体?
我们知道,对于信息来讲,逻辑是其精髓所在,所有的信息表达、传递功能归根结底都可以说是逻辑的演绎,而逻辑的基本构成元素是逻辑0和逻辑1;恰好,晶体管具备这种功能——通过电信号来控制自身开合,以开关的断开和闭合来代表0和1。
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它的第一款处理器:4004,这是一款4位的处理器,仅包含2300个晶体管,1978年,英特尔推出了一款16位的处理器:i8086。1982到1989年,期间又陆续推出了80286,80386,80486微处理器。1993年奔腾处理器横空出世,2005年酷睿走进大众的视野,酷睿i3,i5,i7成为PC的主流。
(4004,第一款4位处理器)
“nm”代表的含义
纵观过去的半个世纪,半导体的迅猛发展为我们的科技爆炸提供了基础。因为工艺的发展,晶体管早就已经进化成为了“电晶体”,正如摩尔定律所言,一块芯片的功能大小,取决于我们能在固定的面积上放上多少电晶体。而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多少“nm”,代表的就是这种蚀刻工艺。
最简答的说法,就是我们能把“一个单位的电晶体刻在多大尺寸的一块芯片上”,这个单位越小,意味着我们在同样一块大小的芯片上能够搭载越多的电晶体。
1970到1985年代,这个数字是1.2um–0.5um,这时是日本家电崛起的年代;1985到2010年代,这个数字进化到了40nm,个人计算机开始急速扩张,东亚半导体工厂也开始崛起;到了今天,最新的蚀刻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制程发展到了惊人的5nm甚至3nm,而且依然还在进化……
今天半导体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广泛已经不言而喻。从传感器,到集成电路,再到微处理器、储存器,这类工具在消费电子、通信系统、光伏发电、照明、大功率电源转换等领域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2018年以来,半导体的“超级周期”就已经开始了。半导体中的硅含量在历史上第四次提升,让整个半导体产业的效率再一次得到了发展——人工智能、汽车电子、物联网、工业控制等创新应用场景不断落地。
虽然摩尔定律似乎已经开始走向终点,但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却不是个坏消息:一方面放缓的摩尔定律有望让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追上世界的脚步,另一方面,国内的相关产业和上市企业正不断崛起,半导体在今天的中国,仍在发出它那明珠一样的光芒。
风险提示: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和债券等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不同类型的基金风险收益情况不同,投资人既可能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收益,基金净值存在波动风险,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投资者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产品概要》等法律文件,及时关注本公司出具的适当性意见,各销售机构关于适当性的意见不必然一致,本公司的适当性匹配意见并不表明对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或者保证。基金合同中关于基金风险收益特征与基金风险等级因考虑因素不同而存在差异。投资者应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情况,结合自身投资目的、期限、投资经验及风险承受能力谨慎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不应采信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销售行为及违规宣传推介材料。本材料中所提及的基金详情及购买渠道可在管理人官方网站查询—博时基金-基金产品, 博时基金相关业务资质介绍网址为:http://www.bosera.com/column/index.do?classid=00020002000200010007。
- 暂时还没有人评论
-
0
-
0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