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上市公司融资困境下的众生相
0人浏览 2018-08-24 20:46

  红刊财经   惠凯

  从上市圈钱到融资难,A股上市公司今年以来的感受不同以往。深交所公布的股票平均质押率处于2014年以来的历史底部,配股/转债增多也难以对冲定增缩水的影响。此外,债券和信托融资成本均明显上涨,新发信托规模更是腰斩。尽管央行近期降准,决策层也放缓去杠杆脚步,但多家上市公司向记者表示,未来融资环境明显改善的概率并不大。

  以往,A股上市公司很少会为融资发愁。但2018年以来,A股融资环境骤然变脸:股权融资端,因为便捷和高效率而备受上市公司青睐的质押业务陷入冰冻,限售股质押率甚至跌至有统计以来的最低值——2折。上市公司融资方和质押机构的买卖方低位也悄然易主,上市公司从挑三拣四滑落至不被质押机构认可的尴尬境地。

  债券融资端,尽管受今年的债牛行情影响,债券发行略有扩张,但债券违约潮下,融资成本也同步上升。据统计,今年以来有319只公司/企业债的票面利率在7%以上,这一数字在去年同期只有129只。此外,非标融资的重要通道信托也风光不再,年初至今新发信托计划的总规模为4394亿元,不足去年同期一半。

  股权、债券、表内和表外融资集体趋弱,导致部分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恶化,尤以民营企业受伤严重。以资产负债率最糟糕的5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去年一季度有9家为民营企业,今年一季度民营企业已增至13家。

  股权融资“折腿”:质押冰冻,定增缩水

  股权质押业务一直以成本低、效率快受到上市公司股东方的青睐。但进入2018年,市场风险急剧飙升。深交所公布的平均质押率信息显示(以8月10日数据为例),无限售股平均质押率为34%,处于2014年有统计以来的历史底部;限售股的遭遇更惨,平均质押率仅有20%,创出有统计以来的新低值。

  记者所在的一个股权质押业务群中,某券商人士抛出一则业务信息:“限售股场外质押5折,哪位同业能做”,但应者寥寥;而另一位券商人士抛出这样一则信息“中小板流通股,场外质押3.3折有人能做吗”,则引起了更为激烈的讨论,多位同业人士感叹:“融资方的质押要求只有3.3折,堪称业界良心啊!”

  上述场景并非个案,其背后是融资方和质押机构矛盾的深化。上市公司股东方依旧希望能获得较高的质押率、较低的成本,却无视质押市场已经变天,融资方和质押机构的甲乙方关系貌似逆转,“年初很多上市公司股东还在纠结,该选择哪家效率快、成本低的业务机构,如今大部分公司纠结于是否有机构愿意接这笔业务。”

  行业凋敝,有民间资方人士坦言,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过桥资金方实际已进入休眠,“以往过桥资方放款基本上是不做尽调的,暴雷太多后,存活下来的过桥机构也会对借款人做尽调。”也有过桥资方推出了“股票质押过桥+保价代卖”业务:“我们给股东做股票质押解押,解押完再给股东做特定股份二级市场集合竞价代卖,所得款项用于还款,故解押规模最好别超过总市值1%”。该业务将过桥业务与大宗减持业务关联,过桥资方既提供资金,再负责接盘股票的二级市场减持业务。

  同样糟糕的还有定增。据统计,从年初至8月中旬,A股IPO+增发+配股+转债/交换债的总融资规模为9186亿元,月均融资1080亿元。相比之下,去年总融资规模为17223亿元,月均融资达1435亿元。具体来说,融资回落主要归咎于增发的减少。2016/2017年的增发规模分别为16918亿元、12705亿元,今年1-8月中旬仅5573亿元。尽管配股、转债明显增多,但三者今年的总规模也不过1420亿元,未能填平定增减少产生的缺口。

  除此之外,市场低迷,不少已经通过审批的定增方案也一直搁置到失效。今年以来,已有25宗再融资批文失效。例如创业环保于7月中旬公告称,定增方案已经于今年2月获得证监会批准,“但由于资本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司未能在规定的6个月有效期内完成定增事宜,定增批文失效,未来公司将以自有资金等方式保证募投项目建设。记者注意到,定增获批之时,创业环保股价尚在12元以上,但此后一路下跌,7月时已跌至9元左右,如实施定增,很可能处于倒挂状态,参投机构也会陷入亏损。

  债券融资成本上升,仍难挡企业热情

  债券端,受益于今年以来的债券牛市,整体情况相对乐观。年初至8月中旬,公司债+企业债共发行9025亿元,规模略有增长。但观察融资成本,去年1-8月中旬发行的公司/企业债中,票面利率在7%以上的仅有129只,最高的17金一03票面利率为9.3%。相比之下,今年以来已有319只新发公司/企业债的票面利率高于7%,其中天津房地产信托公司发行的18房信02票面成本高达9.5%。

  此外,债券发行取消、推迟的案例也明显增多。就公司债+企业债而言,从年初至今,已有76只推迟发行或取消,规模达448亿元,尤其是自4月以来,有54只债券未能顺利发行,其中不乏云南能投、青岛金王化学等3A评级的发行主体。

  “今年利率债利率走低,但信用债利率一直在走高。”祎童源东华成长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陈福文告知记者,由于多起债务违约,造成信用利差扩大,未来如果违约继续发生,信用债发行成本还会继续上升。“如果4季度大放水(MLSFSLF加码),或财政政策大宽松,挽救大量将死企业,那么信用债的跌势才会停止。”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非标端。以主要的非标通道——信托为例,记者注意到,显示的去年1-8月发行信托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基本在5.8%-7%之间。而今年以来的信托预期收益率普遍上升1%,收益率位于6.9%-7.8%之间。此外,相比去年,通道成本也飞涨,有信托业人士指出,2017年的信托通道成本大概是0.1%,目前已涨至0.3%-0.4%之间。伴随成本上升,信托发行规模也出现腰斩。数据显示,年初至今,新发信托计划的总规模为4394亿元,而去年同期规模为8847亿元。尤其是贷款类信托,从去年的1539亿元回落至今年的490亿元。

  尽管如此,不少受访上市公司还是表示,相较于其他融资方式,发债依旧是可行性较高的一条路。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一位不愿具名的上市公司人士坦言,从目前A股表现看,不是好的增发时机,若有融资需求,会更倾向于公司债和可转债。“7月中下旬以来,银行间市场资金面泛滥,流动性宽松。我们预计下半年流动性宽松的局面不会有大的转向,对民企而言,下半年是一个很好的发债时间窗口。”

  市场预期仍不乐观,民企财务趋保守

  股权融资缩水、债券成本抬升、信托融资腰斩,多家上市公司反映,今年融资之难出乎意料。“今年融资环境确实收紧了。”一家江西籍上市公司向《红周刊》记者表示,“我司早早地在年初就发行了一期中期票据,听说5月后中票发行很难,市场上不少上市公司都取消了中票、公司债等的发行。”

  “今年以来的金融去杠杆,更多的是紧信用,特别是对于民企,融资压力明显加大。尤其是4-5月以来,银行大幅收紧信贷,不少民企无法续贷,导致债券暴雷,引发连锁反应。”前述上市公司人士描述称,“今年3-4月份一直到7月,是民营企业融资的至暗时刻”。

  正如上述企业所言,在本轮去杠杆中,民营上市公司所受冲击严重。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A股资产负债率最糟糕的50家企业中,有9家为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公众企业占了39家;但到2018年一季度,资产负债率最差的50家企业中,民营企业已经上升至13家,相反国有+公众企业的数量明显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以来,监管层对“金融去杠杆”的态度趋于缓和。今年以来,央行已实施三轮定向降准,决策层对“去杠杆”的措辞也更强调“稳”。华泰宏观李超团队向《红周刊》记者指出,上半年在压缩宏观杠杆率的大背景下,社融信用总体出现增速萎缩,叠加中美贸易冲突的影响,稳社融成为了央行最重要的考量,“下半年央行有可能从社融表内贷款、表外融资和债券融资三方面着手解决目前的社融信用收缩状态,社融和M2增速有望迎来中长期拐点”。

  上述上市公司人士亦透露,7月下旬以来,政府多项举措释放了明显的宽信用信号,公司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不过目前银行对于贷款审批还是比较谨慎”。此外,从A股走势来看,三次降准后均上演高开低走行情,显然二级市场投资者仍然心存疑虑。

  那么“金融去杠杆”是否会有重大政策调整?李超团队认为,“从资管新规的角度看,资管新规的四大原则是打破刚兑、解决期限错配、去除资金池运作和解决多层嵌套,我们认为这是‘金融去杠杆’最核心的目标,只有这几项目标都达到了,‘金融去杠杆’才会结束”,换言之,金融去杠杆仍未结束。

  对于未来的融资环境,受访者也普遍调整心态,不再期望“大放水”式漫灌。前述江西籍上市公司人士认为,当前融资环境紧张是整体宏观环境造成的,再加上国际环境干扰、人民币贬值,展望未来,“短期内整体融资环境不会得到大的改善”。如果融资需求急迫,公司仍然会优先考虑公司债、增发。但另一家上市公司则表示,公司会吸取今年以来融资难的教训,“上半年民企债券大量违约,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未来公司发展依旧会保持稳健的财务风格。除非风险整体可控,否则公司不会积极地负债扩张。”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