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去伪存真:从增持看“真持”
0人浏览 2018-07-01 10:02

  红刊财经    陶丹

  随着近期市场的调整,“增持”的字眼出现在越来越多上市公司的公告中。在上周二(6月19日)上证指数大跌3.78%和“千股跌停”之后,当天及次日累计就有上百家公司发布重要股东或高管的增持公告,此后几乎每天都有多家公司发布,令人应接不暇。理论上说,重要股东和高管的增持对股价将构成直接的利好,除了资金流入直接托底股价之外,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当前股票投资价值的认可。前者是资金面的立竿见影,后者是基本面的细水长流。但从近期公布增持消息之后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大盘还是个股提振效果都相当有限。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四方面:

  一、市场下跌的惯性。不管增持是出于对内在价值的认可,还是为了避免爆仓进行的市值管理,或者仅仅是跟风的象征性增持,这一动作都是发生在市场出现相当程度的调整,甚至是短期大跌的基础上。而市场大跌背后往往不局限于基本面的因素,还有资金面的因素,并迭加散户情绪性的宣泄,因此存在较强的惯性,增持虽然是利好,但在下跌惯性的作用下,只能起到削弱做空力量的作用,而无法完全消除。

  二、增持资金时间分散、股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上市公司增持公告发布有先后,增持的时间也长达数月甚至一年,短期之内难有大笔资金持续买入,更多的是一种“信号弹”而非炮弹。分散买入的增持,和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并无太大区别,无法形成合力对股价形成快速刺激。

  三、“生产自救式”的增持难以获得市场普遍认同。在大股东和高管增持的过程中,除了有看好公司价值的成分之外,还有不少是为了短期拉抬股价而进行的“生产自救”,背后的原因包括避免股权质押爆仓、相关利益方股份解禁面临减持等。2017年风靡一时的“兜底式增持”,不少都有“生产自救”的魅影。这种“炒短线”的增持不仅动机不纯,而且一般增持数量有限且缺乏持续买入的可能,相当于一锤子买卖,对于讲究预期的股市而言,即便是利好也会演绎成“利好出尽是利空”。

  四、增持条款的细化和落实仍有待加强。不少上市公司的增持条款定得较为宽泛,甚至只有上限没有下限,增持承诺到期之后只有少量增持;甚至有上市公司爽约未完成增持即宣告终止,承诺的严肃性荡然无存。如6月9日,迎驾贡酒就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提前终止增持计划,最终增持金额只有原计划增持下限的不到一半。而类似的违反承诺的行为,却很难有相关法规进行惩处,违反成本极低,形同承诺随时会被推翻,不利于借由增持来提振投资者信心。

  以上四方面因素造成增持公告虽然持续不断,但短期提振效果却相当有限。长江证券的研报统计显示,2008年以来,市场多次出现产业资本明显增持的区间,但从市场后期走势来看,产业资本增持短期对后市的预测作用非常微弱,如2015年7月、2018年1月等,产业资本均出现大幅增持,但市场后期依然表现孱弱。因此,增持更多只能视为一种左侧买入的信号,并不意味着市场立刻见底、快速大涨。投资者针对增持及其背后的意图,仍需要仔细甄别。

  面对数量众多的增持,投资者应当从中挑选出“真持”的公司,方能“真”金不怕火炼。何谓“真持”?就是具有真正的投资价值,增持方有真正的资金实力和内在增持动力的增持行为,而不是不辨真伪买入,最终假戏真做、弄假成真。

  一、“真金白银”:增持方承诺增持的数额较大,占总股本比例较大,对股价产生重要影响。只有拿出足够多的真金白银,才能证明增持方的诚意、对现有股价价值的认同,以及对股价直接的推动作用。

  二、“真情实意”:增持方有强烈的诱因或明确的条款需要增持,同时也有相应的资金实力来完成。对于增持方来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远远不够,更多需要诱之以利。因此,只有深刻触及到增持方的利益,或者重组方案中有明确规定,增持方才会不得不拿真金白银买入。与此同时,投资者也要关注增持方的资金实力和资金来源,以免出现“有心无力”的现象。

  三、“货真价实”:公司股价跌出价值,或估值较低,或行业拐点明显。只有在投资价值凸显之后的增持,才能吸引更多价值投资型的资金参与,最终将股价带出底部。

  根据以上“真持”的标准,笔者选取部分公司作为观察对象:三爱富(高管持续买入至举牌,重组方案实施,增持资金有保障)、瑞丰光电(国家大基金高位入股被套且未来不排除增持,大股东拟巨量增持)、富森美(大股东拟增持不低于1亿元,股价超跌估值较低)、中国铝业(行业回暖,大股东拟增持4亿~10亿元)、哈投股份(股价深度破净,大股东持续买入)、爱建集团(大股东持股比例低,持续增持巩固控股地位)、金融街(估值低,超跌严重,大股东持续增持)。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