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中国企业出海投资、并购,尽调和管理需要更关注「人和团队」因素
0人浏览 2024-06-13 08:53

  “在2023年在大规模企业并购与私募股权投资中,有近一半涉及出海。”

  6月12日,贝恩公司发布《合作共赢,筑基固本:2024中国企业出海最新研究与洞察》,重点剖析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面临的投融资挑战,以及如何建立产业布局“韧性”等核心话题,结合先行企业的实践经验分享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助力中国企业发展出海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由于国内经济增速换挡,企业竞争力攀升,以及国际地缘竞争加速的原因,中国企业加深国际化进程的必要性日益凸显。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与跨境出海交易热度逐渐增长,跨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占比持续攀升。

  2023年大规模并购与私募投资,近半涉及出海

  根据贝恩的统计数据,2023年的企业出海资金量相比2022年增长11%, 企业数量增长23%。在2023年在大规模企业并购与私募股权投资中,有近一半涉及出海。其中,科技与云服务、高端制造、医疗健康、能源资源为中国企业出海投资主要聚焦行业。科技与云服务、医疗健康占比逐渐提升。

  来源:贝恩公司发布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工业品、制造和汽车业务主席刘湘平表示,疫情前中国利用本土企业在基础设施、生产能力方面的比较优势推动企业“走出去”,获取自然资源、寻求传统制造业发展。疫情等复杂形势推动中国企业出海产业升级,科技信息类与医疗健康类标的占比大幅增加,反映中国企业产业升级的内生要求与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灵活战略调整。

  来源:贝恩公司发布

  研究发现,随着国际局势变化和亚洲区域多个自贸区的顺利签订及关税减免等优惠政策,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将海外投资的目标重新转移到亚洲地区,其中东南亚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首选投资目的地。欧洲市场购买力较强,且孕育了发达的先进制造运输、医疗健康行业标的,因此仍吸引众多中国企业 “走出去”,其中以英国、德国、波兰和荷兰为主要目的地。

  出海逐步转向重资产模式,海外并购有新挑战

  去年,贝恩曾发布《从“走出去”到“全球化”:中国科技/高端制造企业加码国际化战略白皮书(2023)》,总结出三种出海企业形态:有海外业务的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有中国根基的全球企业。

  步入后疫情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从“有海外业务的中国企业”的轻资产模式转向“有中国根基的全球企业”的重资产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更多端到端的本地孕育模式,以及相应的投资和资本合作需求,而企业面临的挑战也随之加码。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私募股权基金和兼并收购业务主席周浩认为,企业在进行跨国投资并购时需要更加关注目标市场的政治、法律和监管环境,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保持灵活性和适变性。在投资地区上应探索新的投资地区,进行多元化布局。同时,投入资源进行深入的目标市场调研,借助专业团队的帮助将投资并购作为公司核心战略的抓手并依此制定交易标的筛选标准,最大化为公司创造价值。

  在回应出海和并购相关提问时,周浩认为,新环境下,海外并购的挑战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本地监管的问题,“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有很多海外区域或者国家在面对中国的企业去做并购的时候是存有疑虑的,如何更好和本地的监管去进行沟通,包括如何找到一个好的本地的投资人,财务投资者,一起去合作,这其实是摆在很多企业出海时候的一个问题。”

  第二,中国企业“普遍在海外做并购花的精力和时间还不够多”,很多时候是在做合规性的尽调——理解要被收购的企业的运营方面的种种重要的KPI表现如何,但是忽略了对人才、对团队方面的理解和专注。“有可能买的时候觉得生意不错,但是买完之后面临很大的人员流失,也影响到本地的业务。总结而言,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面,追究企业海外并购和股权投资会越来越多,但是希望出海企业更多专注在合作伙伴上的选择,包括关注被投企业人才重要的当地人员尽调方面的工作。”

  另外,周浩指出,高质量的尽职调查也有助于客观评估交易标的价值,深入理解目标市场/行业,对投资战略和交易主题进行检验和调整,提早准备投后的整合和管理计划。制定详细整合计划,成立具有高效领导力的整合团队,重视企业文化的融合,尽可能减少对原有基础业务的损害。

  本地化的「内外挑战」:本地团队管理、利益相关方沟通

  而对于如何在海外市场与当地团队和当地外部利益相关方沟通方面的挑战,贝恩公司全球副合伙人彭弱溟则认为,对内的团队管理,事实上主要包括人才的“选育用留”四个环节。

  “走出去之后,需要看到的是人才的全球流动。”彭弱溟表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的时候不只是业务,也会和很多跨国企业以及当地企业竞争人才。换言之,企业需要从全球视角来进行人才的布局。

  此外,在选用人才时,如何找到“矩阵型人才”,即具备产业经验的同时也具备跨语言、跨文化沟通能力,也是企业需要面临的一个挑战,在这类人才缺位的情况下,可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转。在育人方面,中国企业过去一段时间在海外人才的梯队建设和培养上,则需要更多思考“如何传承”。

  围绕对外和利益相关方沟通的挑战,彭弱溟表示,在相关企业出海建厂的过程中,有很多时候在征询的过程中,很多地方并不只看经济发展,也更在意产业落地后,对自己社区、环境方面的挑战。

  而在沟通的对象上,企业不只是需要和当地政府沟通,还涉及到跟教育委员会、社区的代表去做沟通,“在中间需要平衡、博弈的利益相关方是更多的,这时候怎么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面尽量找到更多的朋友,大家一起来解决这中间的挑战,其实也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

  “还有像工会(这样的利益相关方如何沟通的问题),工会一方面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外来的管理者凝聚当地公司内部的凝聚力,但是同时有时候也会造成罢工或者说生产效率上的挑战,怎么去比较平衡处理跟工会的关系,也是摆在大家面前比较严峻的问题。”

  「韧性」产业布局,五大制胜要素

  在加码国际化的进程中,企业思维需要转型升级,其中在产业布局层面,面对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需要兼顾的战略重点日益增多,尤其是提高韧性。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高科技业务主席成鑫表示,中国公司的“韧性”布局面临从战略规划到落地的独特挑战,需要审时度势的思考和取舍,和落地阶段量身打造的精心管理。对于当前及未来的产业布局,企业除了要继续关注降低成本、减少库存、改善服务和产品质量这些以往的战略重点,还需要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多源采购和价值链监控来提高供应链的韧性,并兼顾社会责任(ESG)方面的建设和投入。

  尽管面临多目标的权衡取舍,企业必须通过快速响应打造韧性产业布局,建立企业竞争力,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从全链路视角对齐供布局战略与企业整体目标。通过借鉴一流企业的成功经验,贝恩梳理出了五大制胜要素:

  -正确理解和完整评估长期投资回报,在分析中考虑到隐性成本 (如弹性、ESG、响应速度、过渡成本、地缘政治的影响)和韧性的潜在收益; 找准平衡点,有舍才有得

  -借力数智化手段进行终局推演,将产业布局和长期商业计划紧密相连,紧盯市场变化持续更新数据;大胆行动,小心求证,在不断变换的条件中立于不败

  -在所有选项和方案中, 要综合成本和实施难度,制定计划分步执行结构性的调整

  -利用潜在的业务机会、收入增长来调动企业整体积极性

  -在海外布局时,充分利用当地的激励措施,以弥补地缘政治导致的额外成本。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发 布
所有评论(0
  • 暂时还没有人评论
  • 0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