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中银消费金融:已挂牌不良资产转让超40亿元
0人浏览 2024-05-19 08:47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5月15日,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中银消费金融”)在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下称“银登中心”)发布2024年第4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公告。该不良贷款项目于2月28日首次挂牌,涉及未偿还本金及利息共计7.28亿元。

  经济观察网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年初至5月17日,中银消费金融已在银登中心发布了23单不良资产转让公告,累计未偿还本金及利息总额达到40.95亿元,涉及借款户数为34527户。相比之下,2023年,中银消费金融在银登中心挂牌的不良资产转让公告共有4单,未偿还本金及利息总额为6.41亿元,涉及借款户数为3443户。

  中银消费金融向经济观察网表示,今年该公司已成功转让7个资产包,涉及未偿本金余额超过9亿元;其余资产包已完成挂牌,现处于待竞价状态。不良资产批量转让作为不良清收处置的手段之一,中银消费金融后续将根据公司整体的经营安排情况开展此项工作,为保障及提升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增添助力。

  除中银消费金融外,近期,马上消费金融、蚂蚁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南银法巴消费金融等多家消费金融公司也在银登网上将不良资产挂牌转让。

  净利润连续三年下降

  中银消费金融在上海设立总部,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27家区域中心,其普惠金融服务遍及全国。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银消费金融的注册资本为15.14亿元。从中银消费金融的股权结构看,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42.80%)、百联集团有限公司(22.08%)、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13.44%)、中银信用卡(国际)有限公司(13.23%)、深圳市博德创新投资有限公司(5.81%)、北京红杉盛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2.64%)。

  5月16日,中银消费金融2024年金融债券(第一期)开始计息。该债券为3年期的固定利率品种,发行规模为15亿元。债券所募集的资金计划用于补充该公司的中长期资金需求,优化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并进一步推动主营业务的增长,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质量,同时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

  该债券的募集说明书披露了中银消费金融今年来的业绩情况。募集说明书显示,近年来,受宏观经济环境压力、行业政策调控、信贷风险事件频发等影响,中银消费金融新增部分不良贷款,信用减值损失金额增长较快,但公司仍持续盈利,营业收入稳步提升。具体来看,截至2021年末、2022年末、2023年末,中银消费金融的资产总额分别为544.71亿元、644.03亿元、748.16亿元;营业收入分别为53.45亿元、67.58亿元、78.5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8.53亿元、6.32亿元、5.37亿元。

  数据来源: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2024年金融债券(第一期)募集说明书

  该债券的募集说明书还提到,信用风险是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无法履行合约责任的风险。近年来,随着国内消费金融市场的迅速扩张,中银消费金融信用贷款占比较高,一旦借款人无法清偿,将无法向保证人追偿或处理抵质押物,因此将面临一定的坏账风险。在风险指标方面,截至2021年末、2022年末、2023年末,中银消费金融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5.34%、13.68%、12.24%,均符合监管要求;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分别为321.27%、280.16%、231.00%,抵御风险能力较强;不良贷款规模分别为15.42亿元、17.28亿元、 24.9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94%、2.80%、3.47%。2023年,中银消费金融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上升较快。

  数据来源: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2024年金融债券(第一期)募集说明书

  消费金融风险激增

  近年,随着具有强大资金链和优质客户群体的商业银行,以及拥有庞大用户群体和丰富场景接入的互联网头部平台的不断加入,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竞争态势日益激烈。然而,消费金融产品的风险也在逐渐显现。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发布的《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2024》显示,分别有34.98%、23.65%、17.73%的受访者认为,2024年风险较高的金融机构或平台是消费金融公司、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

  从消费金融行业整体来看,不良资产规模正在快速增长。以近期发行金融债的兴业消费金融和招联消费金融为例,兴业消费金融的不良贷款余额在2021年末、2022年末和2023年9月末分别为11.04亿元、16.04亿元和18.35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90%、2.14%和2.19%。招联消费金融2021年末、2022年末和2023年末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27.92亿元、37.25亿元和41.17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83%、2.22%和2.45%。

  此外,招联消费金融在加大对逾期贷款的处置力度,提高贷款回收效率。在过去三年中,该公司分别核销了54.00亿元、103.52亿元和117.56亿元的不良贷款。这些数据反映出消费金融机构在应对不良贷款增长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自2022年12月30日原银保监会将消费金融公司纳入试点范围以来,捷信、中邮消费金融、南银法巴消费金融、浙江宁银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等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开展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试点。近期,马上消费金融、蚂蚁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等头部消费金融公司也在发银登网上发布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公告。

  大成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肖飒指出,消费金融公司的竞争焦点已经从规模扩张转向风险控制。近年来,消费金融行业不良资产规模持续增长,有效处置不良资产成为整个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目前,行业内领先的消费金融公司正在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为行业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在公开市场挂牌转让,金融机构能够将不良资产转化为现金流,以缓解财务压力,并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投资机会。预计未来,中小型消费金融公司也将采取类似措施。

  然而,从银登中心网站挂牌交易的动态来看,目前交易的活跃度尚需提高。这一情况可能需要行业参与者进一步采取措施以提高市场流动性和交易效率。

  《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2024》显示,金融机构批量转让试点范围内的个贷不良资产大都是纯信用资产,个贷不良资产具有债权笔数多、单笔金额小、线下处置成本高等特点,对科技能力的要求较高。处置回收率较低,较高的成本投入和较低的处置回收率影响了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参与的积极性。数据显示,个人不良资产业务处置回收率较低,2023年第三季度平均本金回收率为6.1%,业务平均折扣率为3.9%。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玲玲表示,我国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主要分为传统和创新两大类。在传统处置模式中,常见的做法包括现金清收、贷款重组、核销以及不良资产的批量转让。而创新类处置模式则涵盖了资产证券化、收益权转让和债转股等策略。消费金融公司主要采用不良资产转让、坏账核销及清收等方式,尤其是不良资产转让,但其折扣率远远低于银行的个贷产品。从近期的成交情况来看,今年消费金融的不良资产包价格普遍较去年低一些,有的甚至低至0.1折以下,这可能源于消费金融不良资产包供给量较大。市场分析预测,随着更多消费金融公司参与不良资产的转让,未来消费金融不良资产包的成交价格可能会继续下降。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发 布
所有评论(0
  • 暂时还没有人评论
  • 0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