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中国打印机产业的中场战事:首台全自主A3复印机上市
0人浏览 2024-05-18 17:10

  中国创新制造后发赶超的故事再一次上演。

  中国汽车出口总量登顶全球第一,已经没有悬念。

  在英国,比亚迪ATTO3车型被评为2023年度最佳电动汽车,在西班牙、巴西、卢旺达等国家和地区,长城、吉利等中国新能源汽车同样受到追捧。

  此时,距离诞生于1900年代初的奔驰,这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汽车品牌,已经超过了100年的时间。所幸,迈过一道道技术关口,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出了一条堪称完美的弯道超车之路,产业链的完备程度可以说全球领先,既有传统汽车的零部件生产供应网络,也有电池、电控、电驱动系统以及软件、电池回收等供应和配套服务体系。

  而在打印机产业,一个最新的消息是,国内打印机领军品牌——奔图,成功研制出全新的A3复印机,标志着中国打印机产业完全实现自主化。奔图之于中国打印机产业,正如比亚迪之于中国汽车产业,填补了中国打印机高端化发展的最后一块空白,也为中国打印产业自主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创新制造后发赶超的故事再一次上演。

  从40年到14年,A3复印机凭什么?

  同样作为技术密集型的打印机产业,所面临的技术壁垒可能更高深、更坚硬,其特殊性与技术密集度,丝毫不亚于汽车制造,集合激光成像、微电子、精细化工、精密自动控制和精密机械等关键技术。虽然有中国的制造业发展作为基础,但打破这道壁垒,也花费了超过40年的时间。

  1970年代,美国企业施乐开发出了第一台激光打印机,十几年之后,日本企业撕开了这道口子,以佳能为代表的打印机崛起。为了垄断市场,美国、日本打印机厂商们联手筑起的技术专利高墙超过20万,并通过技术、专利、人才、供应链封锁,使得打印机产业突围之路被彻底锁死。中国企业要想发展,才迈步就已经被“卡脖子”。

  实际上,早于1965年国家相关部门便在天津成立了复印机技术研究所,开始了对复印机和耗材的研发及制造,但破局之路何其艰难。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采用“市场换技术”的方式,才有打印机厂商从耗材等产业链上下游的自主研发开始入局、不断扩宽边界、强化自主研发的技术能力。

  率先突围的,是位于珠海的奔图。2010年,奔图经过3年多研发攻坚,在人民大会堂成功发布了国内第一台具有完全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A4激光打印机。这不仅是奔图,更是中国打印产业的孤勇破壁,回望来时路,这个领域已经被国外垄断超过40年的时间。

  而后,奔图又将目光锁定在彩色激光打印机领域,相比黑白打印,彩色成像引擎难度更高,它是由CMYK四种颜色碳粉叠加合成的,叠加位置的精度误差要求控制在0.08毫米以内,零部件加工精度、组装精度以及打印过程中纸张运动的控制精度都要精准。为了确保打印机生命周期内各种环境下用户打印出来的画像的色彩保持一致,光是这样一个过程,需要调整的参数就超过了600个。

  如果类比马拉松世界纪录,每一次突破,都是对人类极限的挑战。A3复印机的诞生就是在这样一个产业和技术背景之下,是中国打印机产业的创新,也是对世界级打印机技术的突破。

  而越是顶尖技术范畴,想要突围,所面临的困难越是加倍。A3处理幅面虽只比A4大2倍,但仅零部件就比A4多了2000多个。A3复印机主要面向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要同时满足用户高负荷、高质量、高可靠、易维护、低成本的要求,在巨大的差异和变化叠加之下,所需要的零部件、成像引擎等,甚至是碳粉等耗材,也需要做出调整与适配,这其中的技术逻辑和实现难度是指数增长,这又是一个全新的“技术无人区”!

  而正是有了这一个个难以用言语简单描述的技术突破,才有了A3复印机完全自主可控的实现,产业创新突围的同时也加上了一道“安全之锁”,更进一步拓宽信息安全防线。

  顶峰相见,再突围难上加难,但创新的步伐没有放缓。从0到1的突破,中国打印机产业用了超过40年时间,而从第一台自主研发打印机到今天的A3复印机,才刚刚过去短短的14年。

  40年、14年,两个数字的鲜明对比,背后是整个中国打印机产业链齐心协力打破技术垄断、筚路蓝缕的突围之路。

  至此,中国打印机产业链才称得上“完备”,涵盖从A4及A3、黑白及彩色打印机核心部件与整机研制的产业化技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销量第一”——类似这样的高光时刻,对于中国打印机产业来说,如果说曾经只是仰望的梦想,那么今天终于有了企及的可能性与现实基础,更有了足够的技术储备与产品实力。

  当护城河被扩宽之后,全球打印机市场新一轮市场格局的洗牌与变化,只剩下时间与市场问题了。

  打印机产业下半场:规模化与超越

  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突围,一定绕不开比亚迪,中国通信与手机产业一定绕不开华为,中国打印机产业,则绕不开位于珠江边的奔图——这些企业的共同特征都是,怀抱最朴素的初心,借力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和全产业链比较优势,长达数十年不计回报的坚守与技术研发投入,扛起了产业自主创新的大旗,激发了整个产业链的活力与竞争力。

  在第一台全自主研发打印机面世之前,奔图母公司纳思达成立于2000年,相继突破耗材芯片、激光打印硒鼓等领域的技术壁垒,才有了迈向打印机研发制造的决心和底气。

  研发投入可以说明一切:2024年第一季度,比亚迪的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约8%,总费用上也高于同期的特斯拉。而整个2023年度,奔图研发投入占总营收接近12%,其对研发投入的决心可见一斑。

  比亚迪向来以大手笔投入研发著称,相比之下,奔图的决心更显得不计代价。相比汽车产业,打印机行业的投入更高、回报周期也更长,奔图为此背负了长达10余年的连续亏损,直到2018年才首度扭亏为盈。没有退路,只能负重前行,如果连奔图都做不到,那么中国打印机产业的突围更难有成功可言。

  和汽车行业一样,打印机也不是“一款产品打天下”的模式,更完善的产品矩阵,除了让产业更有竞争力之外,用户也有了更丰富的选择。与此同时,得益于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至上、体验为先”的理念,也融入了产业发展和产品设计当中,为行业的弯道超车注入了更多优势。

  这种用户理念和势能所带来的变化,也是国产自研打印机与国际品牌之间的差异化优势。在2016年巨资并购利盟,加速产业发展进程之后,奔图开始与微信、钉钉、作业帮、全品等多家互联网公司建立功能合作,帮助用户不断提升打印体验。比如在微信里,奔图支持聊天框内文件的一键打印,不用在多个APP之间来回跳转,而远程也可以打印,在办公室就能手机操控家里的打印机。此外,还开发了蓝牙配网和热点直连技术,实现10秒快速配网,以及没有网络也能打印等更多差异化功能。凭借技术的全面掌握与产品竞争力的持续提升,2022年,奔图的出货量已经跻身全球前三、中国市场第二。

  如今,伴随A3的发布,奔图作为“链主”的地位与引领作用也更加凸显,产品矩阵丰富之外,也已经覆盖打印机全产业链,完成了从零部件,到打印机整机,到打印机管理服务的全产业链布局。奔图凭借整机制造、生产和全球化销售所带来的规模化效应,让更多有潜力的产业链上下游厂商,能够有更多走向市场的机会。

  正如中国汽车产业,苦练内功数十年,一朝出击,则是面向全球市场的闪电式扩张。当技术突破和产品能力提升完成之后,中国打印机产业的战事行至此,已经走到了“中场”,下半场的主线将是产业链生态协同、抱团发展和规模化扩张。挑战并超越国际厂商的下半场,号角已经正式吹响,迈向了成为下一个“中国汽车产业”的加速道。

  打印机产业和汽车产业链的这种变化,正是中国产业当下发展的缩影:企业不再单打独斗,也不仅靠生产贴牌、低价的商品抢占市场。反之,产业链生态经过数十年的培育与蓄力、全球市场的考验,已经具备了更为蓬勃的生命力,诞生了一个个的世界级品牌,与国际巨头同台PK直至超越,取胜只待时间与耐心。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发 布
所有评论(0
  • 暂时还没有人评论
  • 0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