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雷军,大考才刚刚开始!
0人浏览 2024-04-03 07:01

  中国的企业家里,我一直对雷军印象不错。

  原因可能有点荒诞,我觉得和其他企业家相比,他最突出的特质是真实又真诚,不是一具木偶或者神像,而是让受众隔着屏幕就能感受到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这一点在当下的企业家群体里,或者公众人物身上都难等可贵。

  其实我们盘点一下就可以看出,当年和雷军齐名的互联网大佬里,如今还有几个活跃在大众社交平台?还有几个能保持被生活暴击后还能继续要和生活大干一场的活力?

  雷军身后,可能再无他人。

  上周四晚上,小米将近两个小时的发布会结束后,雷军总算将悬了三年的心暂时放下。

  看一下小米的官方数据,发布会后27分钟SU7就大定了5万辆,发布会后24小时大定数量达88898辆。

  不管小米如何定义大定,至少场面上的火爆程度在我国造车史上足以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造车新兵能有如此火爆程度,其实已经超脱了汽车繁杂技术参数的本身。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里,从不缺造型拉风的车、性能能打的车,价格感人的车,小家电俱全的车,但缺少一种如小米这种会讲故事的车。

  讲故事,对雷军来说实在是再寻常不过,但对于车圈来说无异于营销方式上的降维打击。

  以往小米手机的每次枯燥发布会,都会被雷布斯解读成一场独步天下的黑科技盛宴。唯一能盖过他风头的,大概就是罗永浩了。

  但雷军讲故事的水平和老罗还不一样,不同于老罗口吐荷花的段子手体质,雷军的口条和临场都算不上上佳,但就是凭借着一手朴实无华的质朴真诚感,也积攒了不少粉丝。

  这次的SU7发布会,雷军只不过是把小米手机发布会已经实操过无数次的sop流程应用到了汽车身上。

  造车界这才感受到雷布斯的魔性,面不改色的在一板一眼的科普参数,以至于很多其他车企常见的配件,经过雷总嘴这么一开光,顿时显得高大上无比。

  很多人在小米发布会后,都在计算小米占了多少热搜,抢了多少版面,但这些都是战术层面的营销技巧,所有车企都可以模仿,并不是小米大热的根本。

  真正让新老车企羡慕不已的是,小米有这样一位自带流量的品牌创始人。

  我专门看了一下,雷军的微博粉丝数量已经两千多万,远远大于蔚小理三位老板的粉丝数量之和,比起一众车评人也不落下风,妥妥行业顶流的存在。

  更关键的是,雷军和小米汽车背靠的还有小米手机这种国民消费品的巨大流量池。

  不可否认,无论你是多么高端的汽车品牌,拉新获客一直都是一个大难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几家新势力依然在不遗余力卷社群,卷活动。

  而小米手机恰恰是国内最早注重社群体验的互联网品牌,孵化出品牌忠诚度很高的米粉群体。有人高高在上嘲笑他们的消费力,但不能忽视这一群体的巨大量级。

  所以多重力量加持之下,一场汽车发布会几乎抢夺了手机界和造车界的所有流量,这才造就了小米的大定神话。

  繁花似锦的热烈背后,雷军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我们都知道,小米当前漂亮的成绩单是基于用户非凡的信任和非凡的预期,并通过舆论放大镜加倍放大。

  但舆论也是双刃剑,后续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小米就很容易遭到排山倒海般的舆论反噬。

  就像这两天出现了一波退订小高峰,而仅仅是出于定金的风波。

  尽管我们都知道这部分退单源自于一波热爱炫耀的朋友圈资深用户,但不妨碍他们现在积极维权,俗称“我闹我有理”,理由就是雷军在发布会上承诺了七天定金可退。

  因而这次小米发布会爆火,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SU7未来要想在大浪淘沙的市场里站稳脚跟,最终要靠的还是小米汽车自身的扎实产品力,首当其冲的就是良品率问题。

  对于一个缺乏汽车工业技术积累的厂商来说,新车型本质上就是试验品,涉及到几千个零部件的质量管理,各种工艺上的毛病基本无法避免。

  所以,一般传统汽车厂商可以通过将新车型投放到市场,然后收集用户反馈再进行针对性优化提升。

  但小米不一样,由于自身裹挟巨大互联网流量,这就导致品牌容错空间非常小,前期任何一个客诉都可能导致品牌冰山的崩盘。

  小米汽车的另一个考验是产能问题。

  产能是所有造车新势力的噩梦。就像壮志难酬的贾老板和许老板,用来忽悠用户的示范车型很容易攒出来,但具体到实现量产就多年难产了。

  因为量产涉及到庞大的供应链管理,这背后又涉及到成千上万个汽车零部件及复杂的车机软件系统。

  就好比是一桌满汉全席,只有所有菜品、配料、厨师、工具全部到位,才会有最后上桌的机会。

  电动车浪潮这几年,我们见过太多新势力因为产能不足,导致无法及时交付新车的悲催状况,最终直接导致用户退订,影响品牌后续销量甚至生死存亡。

  对于小米来说,这道题更为关键。

  不同于其他造车新势力找技术成熟的传统车企代工,小鹏找海马、蔚来找江淮,小米的产能依托于自家建造的工厂。

  这也意味着小米造车的每一个流程环节的坑都需要自己踩一遍,难度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雷军遇到的另一个难关是,入局太晚。

  雷军关注造车已经很久了,早早就投了十多家车企,其中最出名的是小鹏与蔚来,但真正躬身入局造车才不过三年。

  然而就是这三年的时间,国内外造车的大环境已大为不同。

  三年前,小米宣布造车时,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只有15.5%,三年后这一数据已经快速爬升至34.1%。

  各家造车势力在这三年的时间内疯狂跑马圈地,迅速迭代产品,巩固优势价格档位。就像SU7原本的对标友商只是特斯拉model3,如今身前身后,一众车型已经扎堆涌入20—30万纯电赛道。

  另外,我国新能源车市场也在这三年时间里由朝气蓬勃走向产能过剩,从去年开始,各家厂商就隔三差五搞起价格战。

  翻一下几家新势力的财报就可以发现,基本上没有几家赚钱的,大家还是在靠贴钱抢市场。蓝海成为红海,局面的快速激荡恐怕也超乎小米的预料。

  而这种内卷的情况短期来看并不会好转,尤其是欧美市场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出海设置壁垒的速度逐渐加快,未来大家会更加争夺国内的市场空间。

  所以,当前小米汽车面对的是一个强敌环伺、利润降低、内卷加剧的惨烈局面。

  最后再谈谈,雷军造车这个选择是对是错。

  其实,小米造车这件事很容易理解,因为自身的手机业务基本已经做到极致,很难带来太大的增量。这种情形下,雷军需要为企业找到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

  回到2021年的中国,留给雷军能干的风口,大概只有国家力量亲自背书的新能源汽车了。

  小米造车不让人意外,意外的是选择自建工厂产能这种重资产投入模式。

  毕竟小米手机就是靠代工模式大杀四方,深谙弯道超车之道,只用掌握产品设计和系统软件,剩下的制造环节交给代工厂就行了。

  但是这一次,小米告别了传统的路径依赖,选择把自己的肉身融入于中国制造业体系的浪潮中去,融入到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家国大局中去。

  这种近乎于压上身家荣誉的豪赌,让人对向来沉稳的雷军有些刮目相看。

  如今舞台暂时落幕,未来等待他的注定是一条艰苦绝伦的荆棘之路。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发 布
所有评论(1
  • 1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