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美国举步维艰 中国灵魂应对 世界级难题面前 逃不过的终究逃不过
0人浏览 2024-02-07 16:04

  文/顾左右

  中美英三种医疗体系 美国医疗费最高

  自从叶檀老师生病之后,很多人探讨如何体面的治病,这很不容易。

  看病难、看病贵、医生少、病人多、效率低、讲解少,全球每个国家,似乎都面临着类似的难题。

  这到底是为什么?

  从全球来看,医疗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英国式的国家医疗保障体系

  二是中国式的社会国家相结合保障体系

  三是美国式的商业保险主导保障体系

  三种模式特色不同。

  英国模式覆盖面很广、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基本是国家或者公共机构;

  中国模式同样追求广覆盖、低费率,鼓励个人买商业补充医疗保险;

  美国模式依赖于商业险,政府主要给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托底。

  根据美国医保局的数据,截止2021年,商业医保和第三方付费项目,占据医疗卫生总费用的42%,与政府医保基本持平。

  (2018-2025年各国卫生支出(十亿美元) 来源:全球传染病诊断市场研究报告 2022)

  美国一度十分接近全民医保,却错过了最佳推广时机,让保险公司、药企和医院三方形成了牢不可破的联盟。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医疗付费改革,引入DRGs等模式。从90年代开始,管理式医疗逐步成为了美国商业保险保障体系的核心。

  美国医保的大体思路是:政府一方面加强对保险公司的管理与约束,另一方面鼓励居民定期体检、保健,保持健康身体,降低潜在医疗费用。

  它的劣势也很明显:

  一、商业保险覆盖率较低

  二、个人支出费用过高

  三、医疗健康管理体系专业人才短缺

  四、政府财政负担过重

  《人民日报》曾报道,网友晒出一张美国阑尾炎手术清单,总费用32018美元,约合22.9777万人民币。其中手术费用8500美元,加上麻醉、监测费,总共16930美元,占总费用的52%。药费667美元,输液费563美元,耗材费4290美元,总计5520美元,占总费用的17%。

  这样的不友好,在美国没有商业保险治疗简直是天价。

  中国的医疗账单相对友好一些。

  根据网友的截图,阑尾炎治疗整体治疗费用7557元人民币,阑尾手术600元,加上麻醉、镇痛、监测合计1740元,占总费用的23%。

  剩余的护理、床位价格都很低,西药费却高达3098元,加上1067元的耗材,占总费用的54%。

  中美医疗收费 差别巨大

  从上面的例子看得很清楚,中美医疗服务构成差别巨大。

  美国的手术费、麻醉、监测占了大头,药品和输液价格持平;反观中国,绝大部分与人力有关的费用都被压缩到了极限,药品成了支出大头,因此中美医疗费用差别主要在于技术服务和药品。

  (上海公立基础医疗服务价格低廉 来源:《上海市市民价格信息指南2024》)

  总价7600元不到的中国手术,接近23万的美国手术,加上中国医生的手术水平不低,正常人都知道该选谁。

  相对低廉的价格,与政府推动有关,也与长期处于低水平的医师薪资有关。

  根据丁香园的《2022年中国医院薪酬调研报告(非一线城市医院)》显示,2021年,中国非一线城市医院医生平均年薪为91,672元。

  公立医院平均年薪位列前五名的科室为心血管内科(99,205元)、神经外科、肿瘤科、普通外科、神经内科;最低为检验科,金额为88,419元。

  民营医院则为神经外科(91,402元)、神经内科、骨科、普通外科、内分泌科。最低依然检验科,金额为73,108元。

  除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绝大部分中国城市的医师薪资,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高。但医护人员的培养成本极高,这是难以为继的。

  对比同期美国医护人员的薪资,是在不同世界。

  美国医保局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执业医生总体平均年薪为33.9万美元,专科医生平均年薪36.8万美元。

  医疗专业新闻、教育网站Medscape.com给出医生薪资前五位分别是:

  整形外科(61.9万美元)

  骨科(57.3万美元)

  心血管科(50.7万美元)

  泌尿科(50.6万美元)

  消化科(50.1万美元)

  (来源:Medscape.com)

  为了改变看病贵,中国一方面努力推动医保改革、药物集采,同时也在管控公立医院的医生、医护人员,主动或被动地压降医护人员的薪资福利待遇。

  基层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异常之高,却无法得到与之匹配的待遇,因为一旦待遇提升,必然导致看病费用进一步上涨。

  又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中国医疗能否免费?

  医保、医院、患者、医生、药企之间,永远有矛盾。

  医疗服务不是单纯的服务或者消耗品,是涉及千家万户的至关重要的公共产品,庞大的医疗费用怎么付、由谁来付,相关方面绞尽了脑汁。

  走了一圈市场化,现在看来要回归公共属性,得免费,第一步是压低价格。

  2023年,北大教授李玲在接受采访时称,去年超过7万亿的医疗费用已经足够提供免费医疗服务了。那就说明,现在免费医疗服务的难点不单单在于资金,而在于其他方面的实施上。

  但医疗全部免费,一般群体看得上病吗?

  实行基本免费医疗的欧洲国家有个笑话,预约看病,等几个月后看上病了,不是已经好了就是已经死了。

  中国的公费医疗史,也反映出政策出台的困难,找不到均衡点。

  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公费医疗制度是建立在按服务项目收费的基础上的,也叫做实报实销。

  病人去医院看病,医院会把病人接受的检查和服务列出,单项计费,然后把账单送到医保机构,后者按比例报销。

  服务项目不多,这种模式尚可维持,当出现超过4000种付费项目,实报实销无力应对。

  (来源:Pixabay)

  医院也出现了奇怪现象:

  患者花很少的钱能做几十项检查,医生获得了大量奖金,只有花钱的一方成为冤大头,医疗资源被严重浪费了。

  80、90后一代,小时候经常生病的孩子深有体会,去医院经常要挂水,似乎挂水能解决一切问题。

  医疗业界有一个经常被引用的数据:2009年中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每个中国人一年挂8个吊瓶,国际平均数字是3瓶。

  实报实销推高了医疗卫生支出,弊端太严重,根本遮不住:钱多花了很多,事儿没办好,又不知道钱花到哪里去了。

  医保很受伤。

  于是,2007年12月,卫生部部长陈竺正式肯定总额预付制度,探索新一轮医保支付改革。

  一个月后,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文批准吉林省、河北省邯郸市、江苏省镇江市、河南省平顶山市列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

  先付代替后付,目标是减少医保基金浪费。

  问题又来了,医保把难题转移到了各大医院身上,医院与医保基金成了对立关系,患者更难看病了。

  以至于媒体有过类似的报道:某一家医院今年的医保额度用完了,于是无法收治患者。

  医院会把超预算的费用转移到患者身上,一篇名为《医保预付制对上海三级医院医疗模式的影响分析》的研究显示:

  上海某三甲医院2009年—2010年开始试点总额预付,该研究以肿瘤科出院病人的统计数据为例发现,2010年人均医保费用支出增长确实在下降,仅增长2%。但病人自付比例却大幅提高至45%,远高于2010年中国35%的平均水平。

  于是,医疗监管机构、医院和药企再次达成共识:

  在总额预付制度基础上,与其他支付方式联合,适用不同医疗场景。

  官方一度鼓励各地探索不同的支付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按服务单元付费、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按绩效付费。

  按病种支付的萌芽,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2004年,原卫生部下发《关于开展按病种收费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30个病种在七个省市试点。

  2017年,结果来了,高层总结了改革经验,同时借鉴国际上的先进探索方式,把DRG付费写到了国务院医改文件,北京、天津、无锡、金华,正式开始DRG付费改革实践。

  什么是DRGs?

  简单来说,就是在医保基金有总额预算的前提下,用专业的方式给疾病分组,再确定价格、医院实际的住院病例按照分组及实际付费算出点数,然后点数换算成医保支付的金额。

  (来源:国家医疗保障DRG分组与付费技术规范)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

  合理分配病组,然后把不同病人按照规则放到不同组里去。

  问题是,不同的病人分到不同的组,难啊。

  从全球医保来看,或者走美国式的基础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双保险之路,或者走北欧式的政府兜底之路,几乎没有中间道路可供选择。

  医保灵魂砍价

  过去三年,医保灵魂砍价成了社会热点:

  几毛钱的感冒药能否到达患者手里?医院和药房愿意卖这样的药吗?质量有保证吗?制药企业为什么愿意亏本卖?

  灵魂砍价,本质上是市场换价格,让制药企业也承担一些成本。

  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医疗企业很痛苦,不进医保没市场,进了医保少利润,甚至没利润。反应在股市板块上,创新药板块持续低迷。

  根据2023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显示,有126个药品新增入选,国内药品总数达到3088种,慢性病、罕见病、儿童用药保障水平大幅度提升。

  医保谈判的目的并不是把价格压到最低,而是从整体上,为参保人员争取最大化利益,同时兼顾药企的研发成本。

  例如,2017年前国家医保目录没有肿瘤靶向药,2023年的目录里有74个肿瘤靶向药,很多领域实现不同靶向药的多样选择。

  一款创新药成功上市,收回成本的周期至少在8到10年之间。

  数据显示,新药从获批上市到进入目录的时间,已从原来的5年多缩短到现在的

  不到两年。

  80%的新药能够在上市之后的两年内进入医保药品目录,2023年更是有57个品种实现了当年获批、当年纳入目录。

  2023年国家医疗保障局谈判组组长李旭日曾说:

  医保方最大的砝码,就是谈判成功就纳入医保,以量换价。从企业角度来讲,肯定也不会做亏本买卖,如果价格高一点,利润空间可能更大一点。

  (来源:微博)

  医保谈判和带量采购,是中国模式下的两套不同路径,有明显的不同。

  医保谈判过程中,纳入很多独家创新药、特效药,以及距离专利过期还有很长时间的新药,它们要么无法预测销量、要么因为太小众导致售价过高。

  国家医保是一场准入谈判,重点是遴选出高价值、价格合理、满足患者医疗需求的药品,提高医保的深度与广度。

  带量采购针对的是竞争充分、通过了一致性评价的成熟药品、器械、耗材等,采取以量换价的策略,尽可能降低采购成本。

  灵魂砍价,毫不留情砍掉了面子,最大限度节约了成本。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数据是:

  世界人口展望2022显示,2021年中国人均寿命78.2岁,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2021年数据显示全美平均寿命76.1岁,两者相差无几。

  同样的预期寿命,双方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却相差巨大。

  2022年美国人均医疗支出11330美元,中国人均医疗支出2120元人民币。

  美国毫无疑问是全球医疗研发投入最多、技术最先进、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整体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18%左右。

  然而它也是发达国家中平均寿命最低、人均医疗开支最高、且唯一没有实现全民医保的国家。

  美国的医保久受诟病,中国改革了一圈之后,尽可能免费成为共识。

  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其诞生的背景,必须符合这个国家的经济史与政治环境,否则制度诞生了也执行不了。

  优秀的医保制度将会回归一个重点,思考终极问题:

  如何服务好现实世界里每一个活生生的人,让他们生病时有药吃,离去时有尊严。

  想想房地产市场,市场化之后必须结合对低收入人群的兜底保障,这是特色,也是大众能够接受的路径。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发 布
所有评论(0
  • 暂时还没有人评论
  • 0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