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水很大,为何价格不涨?
0人浏览 2024-01-12 17:44

  编者按

  首先,M2的高增速不一定是由货币增发导致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习惯于把M2增速和货币引发增速划等号,但从定义和理论上看,货币的增发首先影响M0,进而通过银行系统的派生效应影响M1与M2。所谓 “印发”的货币是指央行增加基础货币的供应量,也就是M0。基础货币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是央行发行的唯一货币,也是其他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基础。而M1和M2是商业银行在基础货币的基础上,通过信用创造出来的货币。

  结合上述过程,过去的高资产价格泡沫主要是由于M0的增发,与M1的派生共同导致的。在过去20年间,中国的M0曾经长期呈现较高的同比增速中枢,同时存款准备金率中枢的持续下移也导致了派生货币(M1)的增加。综上,过去所谓的货币超发,影响的主要是M0,对M2的影响是间接的。在之前很长一段周期内M1与M2增速基本都处于同步状态,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派生出来的货币到了企业账户中后,企业是更加愿意短期存储或长期存储,仅此而已。

  结论:货币之水卡在了央行-银行系统中下不去。从“央行印发货币(M0)——银行系统派生货币(M1)——企业与个人贷款后分配货币(M2)——最终流向实体经济与资产”这一货币派生流程看,当前情况是:央行加印了部分货币导致M0增加,但企业信贷需求萎靡导致M1表现不振,然而企业预防性储蓄倾向较强又导致M2增速较高。最终,经济的预期差、同时货币之水梗阻卡在了M0到M1的传递中,这两个原因共同导致了货币政策对于实体经济刺激的失灵,也导致了“货币之水”无法流到资产市场。上述过程即解释了为什么M2与CPI、资产价格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剪刀差。

  文/许博男

  事件:根据国家统计局(1月12日)披露的数据,2023年12月,CPI同比-0.3%,降幅比上月收窄0.2pct。PPI同比-2.7%,降幅比上月收窄0.3个pct。从2023年内物价表现看,通缩现象已经比较明显。因此市场中一个被广泛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M2增速高涨,但物价数据与资产价格(房价、股价)却表现萎靡?货币增发为什么再也无法引发资产价格暴涨?如何理解M2与CPI增速剪刀差?

  01

  M2的高增速不一定是由货币增发导致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习惯于把M2增速和货币引发增速划等号。比如在复盘过去二十年房地产市场走势时,我们会发现中国的房地产价格与M2增速而非CPI增速高度相关。因此很多研究者认为,2000年-2016年间房价的快速上涨和千禧年后的几轮货币增发有直接关系。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也确实可以解释,尤其是2008年后的那一轮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但事实上,M2的高增速不一定是由货币增发导致的。

  我们要厘清货币增发和M2增速的关系,就要回归M2的定义。199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正式编制并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表”。在货币供应量统计表中,央行将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次,也就是M0、M1、M2。此后,央行分别在2001年、2002年、2011年、2018年对于货币供应量的统计范围进行了四次修改,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定义:

  M0=流通中现金,即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手持现金总和;

  M1=M0+单位活期存款,即人们接受的充当交易媒介的资产,包括现金以及商业银行体系的支票存款;

  M2=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即人们接受的充当交易媒介和价值储藏的资产,包括M1以及商业银行体系的储蓄存款、定期存款、通知存款、协定存款等。

  货币的增发首先影响M0,进而通过银行系统的派生效应影响M1与M2。所谓 “印发”的货币是指央行增加基础货币的供应量,也就是M0。基础货币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是央行发行的唯一货币,也是其他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基础。而M1和M2是商业银行在基础货币的基础上,通过信用创造出来的货币。

  比如,我们可以假设一国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10%:假设央行投放了100元的基础货币,这100元被存入了银行A。根据10%的存款准备金率,银行A需要将10元存入央行作为准备金,剩下的90元可以用于发放贷款。银行A将90元贷给了企业B,企业B将这90元存入了银行B。银行B同样需要将9元存入央行作为准备金,剩下的81元可以用于发放贷款。银行B将81元贷给了企业C,企业C将这81元存入了银行C。银行C需要将8.1元存入央行作为准备金,剩下的72.9元可以用于发放贷款。以此类推,每一家银行都会将收到的存款的10%存入央行作为准备金,剩下的90%用于发放贷款,贷款又会被存入其他银行,形成一个循环。这个过程中,基础货币的数量没有变化,仍然是100元,但是存款的数量却不断增加,最终达到了1000元。这就是银行系统内货币派生的过程,也就是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创造存款,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过程。

  02

  过去的高资产价格泡沫主要是由于M0的增发,

  与M1的派生共同导致的

  通过对于如上过程的分析,M1和M2的增长速度不仅受到基础货币的影响,还受到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和居民及企业的资金需求影响。这也导致其增长速度与基础货币的增长速度不一定同步,甚至有时会出现背离的现象。

  比如在过去20年间,中国的M0曾经长期呈现较高的同比增速中枢。从2000年到2016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历年M0同比增速的平均值是 10.8%,中位数是12.0%,这一较高的增速中枢基本可以解释在此期间表现较高的资产价格。

  另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中枢的持续下移也导致了派生货币(M1)的增加。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M1与M2增速是高度同步的,因此我们可以先探讨M1的变化。在过去十几年间,除了基础货币的“加印”外,M1与M2的高速增长主要还受到了货币派生的影响,比如在2010年左右央行对于中小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的要求高达20%。这也意味着,1元的基础货币,如果在银行系统内如前文所述得到了充分的流转,理论上只能产生5元的派生货币;而如今存款准备金率只有当年的三分之一,这就意味着从理论上说随着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银行系统将会多产生约3倍的M1总量。

  综上,过去所谓的货币超发,影响的主要是M0,对M2的影响是间接的。从M0增速看,央行货币“超发”行为确实存在,甚至发生于近两年。并且,由于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更倾向于使用数量工具(即存款准备金率),长期的存款准备金率下行导致了派生M1的速度十分之高。因此过去我们看到的M2的高增主要是由于M0的增发、M1的派生,而引发的一种连带现象,在之前很长一段周期内M1与M2增速基本都处于同步状态,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派生出来的货币到了企业账户中后,企业是更加愿意短期存储或长期存储,仅此而已。

  03

  从几组剪刀差看,“货币之水”主要

  卡在了从M0到M1的传递过程

  回顾整个货币创造与流通过程,大致流程是:央行印发货币(M0)——银行系统派生货币(M1)——企业与个人贷款后分配货币(M2)——最终流向实体经济与资产。因此想要理解所谓“货币之水”卡在哪里,就需要理解整个传递过程的几组剪刀差。

  一是M0与M1的剪刀差:主要由于中长期信贷需求不强。其实这一组剪刀差才是这轮货币到资产传递过程中的最大梗阻。根据前文所属的派生过程中,在一个经济活力较强,信贷流转正常的经济体中,企业与个人往往具有很强的贷款意愿,这样一来银行系统对于货币的派生作用就能发挥较大功效,使得M1与M0之比更加接近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也就是理论最大派生货币的倍数。从实际情况看,当前中国的M1/M0这一数值从2022年后,尤其是2023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这与企业的贷款需求高度相关:当企业对未来经济预期不强,扩张欲望不强,那么中长期贷款需求也会较弱,这也就进一步导致了货币派生效果减弱,即体现在M0与M1的剪刀差上。

  二是M1与M2的剪刀差:主要是由于货币“活化”情况较差。这一组剪刀差是市场跟踪研究者较常关注的一组数据,体现的是企业与个人在贷款之后,如何处理贷出的货币,是倾向于短期使用,抑或是中长期存储。因此M1低增速而M2高增速体现的是企业与个人并不倾向于立即使用货币,而是“伺机而动”。这也和当前经济情况相吻合。

  三是M2与CPI、资产价格的剪刀差:综上,从当前情况看,货币的传导主要是卡在了M0到M1的传递上,同时由于企业倾向于存款,导致M2与M1又产生了剪刀差,最终体现为M0与M2高,而M1低的奇怪景象。最终,由于央行的货币印发无法将货币实际输送到企业与个人账户之中(卡在了M0到M1),导致了货币政策对于实体经济刺激的失灵,也导致了“货币之水”无法流到资产市场。

  04

  结论:M2的高增速其实是意外,

  货币之水卡在了央行-银行系统中下不去

  从“央行印发货币(M0)——银行系统派生货币(M1)——企业与个人贷款后分配货币(M2)——最终流向实体经济与资产”这一货币派生流程看,当前情况是:央行加印了部分货币导致M0增加,但企业信贷需求萎靡导致M1表现不振,然而企业预防性储蓄倾向较强又导致M2增速较高。最终,经济的预期差、货币之水梗阻卡在了M0到M1的传递中,导致了货币政策对于实体经济刺激的失灵,也导致了“货币之水”无法流到资产市场。上述过程即解释了为什么M2与CPI、资产价格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剪刀差。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发 布
所有评论(0
  • 暂时还没有人评论
  • 0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