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调研纪要:突发调查!
0人浏览 2023-09-14 19:54

  事件:9月13日,欧盟宣布已展开对中国电车的反补贴调查,调查的核心内容是中国政府是否对中国汽车厂商提供补贴,以评估欧盟是否需要征收惩罚性关税。

  1、背景

  1)事件不是突发的,其实早在几个月前,法国政府及其欧委会代理人就向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施压,要求后者以“过低售价”为由,对中国电车制造商发起反倾销调查。如果这一主张得以实现,那么欧盟就能顺理成章地对中国汽车额外征税。

  2)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宣布,欧盟委员会已在周三对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获得的补贴展开调查。但是我们能看到除了法国,欧盟其他国家其实并不赞成这一举措,特别是德国作为汽车制造大国,中国的市场对他们来说举足轻重,反倾销调查很有可能会让德国失去在中国的一部分市场。

  3)按照程序来说,欧盟委员会在收到正式申诉后,必须确定这些汽车是否真在欧洲市场实施倾销,这意味着要证明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到另一国家(地区),这里的正常价格就是中国汽车的国内销售价。若进展顺利则最早初裁措施在明年3-4月,终裁征税在9-11月,一旦判定生效期5年,中间留有提交抗辩意见的程序。

  2、猜想

  1)美国通胀法案连带打压欧洲,欧洲内部对美政策态度、加大汽车补贴的意见不统一(有无汽车工业国阵营对立);

  2)欧盟对中调查重心也许不是在处罚,而是以此增加保护欧洲车企砝码,进而形成地方贸易保护(政客巧立名目,利用外部问题加速内部统一);

  3)最坏打算,后续中国车企若要大规模攻入欧洲,在欧建厂可能就解决了大部分问题(摆明车马,公平一战)。

  3、车企端影响

  2022/23年1-7月我国新能源车企在欧洲市场销量为15.4/13.3万辆,占比6.1%/8.4%(不包含特斯拉,当前Tesla1-7月出口欧洲约1万台,见下文具体分析),出口欧洲车企可以分为两类,销量占比较高的车企均带有欧资或者欧洲品牌背景,且在欧洲具备产地,较难发起反倾销:

  1)有欧资背景的车企(收购欧企/与欧企合资):例如吉利领克、上汽MG、东风易捷特、吉利Smart,此类车企受益于合资方或收购品牌,在欧洲认可度较高,为销售主力,23年1-7月此类车型销量在欧终端市占率为8%,欧洲市场占比车企全球销量的28.2%(不含Tesla),占出口比例69.3%。以上车企除了上汽,其余均有欧洲本土产能,预计受反倾销影响较小。

  2)中资品牌的出口车企:例如比亚迪、长城、一汽、江淮、小鹏等,或将成为反倾销对象,但此类车企在欧洲市占率仅0.4%,出口主力在东南亚市场,对欧出口比例较低,不对欧洲销量形成冲击,后续需要关注具体欧盟讨论进度。

  3)误差1:Tesla具体有多少?市场传闻Tesla大头出口欧洲纯粹是猜测,Tesla 从3月开始出口欧洲比例不足中国产量的1%,主要出口日本、澳大利亚等环太平洋区域,只有9月开始M3改款上市美国还无法出口时由中国承担对欧洲的出口,Q4出口欧洲约5.5万辆,预计美国开始Highland的生产后将继续转为美国出口,合计23年出口约7万台,大幅小于市场给出的指引,协会数据只有出口总数并无分类是无法得出大头出口给欧洲的结论。

  4)误差2:并非集团属于中国就代表是中国出口,例如吉利领克车型,Markline挂在吉利集团,会被误认为是出口的车型,实际领克在欧洲有Volvo本土工厂生产,当地生产的车不涉及双反调查,本着严谨的分析我们核对了出口的车型并结合销量进行了详细的测算,叠加Tesla后1-7月出口欧洲也仅为15万辆,大幅小于市场预期。

  5)根据《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倾销的定义是产品价格低于:1)同类产品在出口国的价格;2)同类产品向第三国出口的最高可比价格;3)该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上合理的销售费用和利润。出口欧洲的国产车价格普遍较国内价格几乎翻倍,如比亚迪海豹售价为44990欧元(约35万元,国内18.98万元起);ATTO 3售价3.8万欧元(约27万元);汉EV售价高达7.2万欧元(约51万元)。高昂的定价与反倾销调查缘由不符。

  4、电池端影响

  目前国内厂商多采取直接出口供应海外汽车产能的形式,而非借助电车出口实现电池出海,例如宁德时代在欧州动力车企端市占率36%左右,我们预计之后有望提升至40%-50%,而车企端中国品牌欧洲市场份额现占比约为8%体量较小,电动车反补贴政策落地也对国内电池环节也没有影响。此外,各电池厂海外产能也在大力推进中,来规避可能的政策风险。

  5、锂电产业链近况跟踪

  1)基于终端数据和季节性规律,市场此前大致的预期是产业链H2出货会达到H1的1.5倍,但近期产业链反馈9-10月排产环比增幅不大,引发对下半年出货预期下修的担忧。

  2)根据我们近期调研情况看,材料各环节9-10月需求环比7-8月有大概10%左右增长,考虑到材料的备货周期,基本代表10-11月电池厂的生产开始增长。

  3)短期电池厂9月份排产略弱核心还是两个目的:第一控制库存,应对短期的市场竞争风险;第二谈价,与下游、上游材料等环节谈价,根据我们调研情况看,锂电材料三季度是有一部分让利(铁锂、负极、隔膜、电解液头部企业都比较明确会让价)。

  4)机构认为,本轮排产预期的调整,主要是锂价走弱预期下的库存行为影响:从终端来看,国内全年大概率能完成900万辆、欧洲年末会有部分国家的抢装、美国逐月稳步向上,整体符合预期。从库存看,本轮电池原材料库存不高,但的确还有成品库存,因此在比较极限的情况下有一定的去化空间。但需要强调的是,一方面库存策略取决于锂价位置和预期,如果锂价调整到位,产业链会转向正常甚至积极的备货,后续中上游需求会好于终端,而市场可能会提前反应这一拐点;另一方面,电池去成品库存会影响材料需求,但对电池出货的影响相对较小。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发 布
所有评论(0
  • 暂时还没有人评论
  • 0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