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金融监管的“枪口”应重点瞄向银行高管
0人浏览 2023-06-29 17:52

 

  6月21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一天公布了75张罚单,被罚机构涉及多家银行、保险、信托以及相关个人。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此番集中披露罚单,向外界传递了监管趋严的强烈信号。

  事实上,业界人士知道,这也是一种监管惯例,近年金融监管部门监管一直较严,银行领到的罚单数量也不断增多。

  比如2022年,金融监管机构针对商业银行开出的罚单就超过5000张,监管力度不可谓不大,监管手段不可谓不严;对于金融监管部门出重拳打击银行机构的违规违法经营行为、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的做法,全社会给予了高度评价。

  然而,也让广大网民朋友感到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就是即便在如此严厉的监管形势之下,银行机构的违规违法经营行为依然屡禁不止,一些业务领域的违规违法经营行为反复发生,成了金融市场秩序混乱的“顽疾”;这更人想不明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在哪?是否银行违规经营行为根本“无药可治”?

  从当前金融监管的现实看,导致这种现象发生主要是金融监管的着力点还存在一定的偏向,就是把打击银行违规违法经营的“枪口”主要瞄向了银行机构而不是银行高管,对银行高管个人的处罚过轻,或者对银行高管个人的处罚根本无法触及灵魂,使得大量银行高管都抱有侥幸心理。

  比如此次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北京银行因涉14项违法违规行为,被北京银保监局责令改正,并处罚款合计4830万元;而该行周文军、沈建峰等9名相关责任人仅被警告并罚款5万元或10万元,林京良等3人被警告。这种处罚对于银行高管们来说无异于挠痒痒,根本无法对银行高管坚守经营合规底线形成强大的震慑力。

  也正是因为过去在银行违规违法经营的处罚上,重点对银行机构而不是对银行高管个人,形成了一种银行违规违法经营的惯性效应,使越来越多的银行高管萌生了一种“反违规”的共识,即处罚单位越严,罚款金融越多,受到损失的只是银行机构,对银行高管个人根本不会带来多大影响;且金融监管部门也总会手下留情,不能也不敢将银行机构罚款到“倾家荡产”的破产地步,毕竟确保银行经营稳定和避免风险是金融监管追求的最大目标。

  再说了,重点处罚银行机构而非银行高管个人,其实根本不会带来任何震慑效应,因为目前银行高管个人收入都较高,是普通员工3至4倍甚至五至六倍,年薪动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罚款三、五万元或十万元根本不会伤筋动骨,部分银行高管也根本不会把这点少得可怜的罚款当回事。

  最为严重的是,重点处罚机构而非银行高管个人,也会形成不良的经营管理取向,过轻的监管惩处会让越来越多的银行高管在违规违法经营上相互效仿,久而久之必然形成一种银行违规违法经营理念和违规违法经营文化,使银行违规违法经营成了一驾难以驾驭、自由“堕落”的马车,后果非常严重。

  由此,若想从根本上刹住银行违规违法经营现象,彻底根治银行经营市场秩序混乱,应把金融监管的“枪口”由之前瞄准银行机构向瞄准银行高管进行实质性“调整”,杜绝一切变通行为:凡银行机构出现经营违规违法行为,重点将处罚的“板子”打在银行高管个人身上,而不是银行机构身上,防止出现金融监管的“公地悲剧”,即因为处罚银行机构而没有对守法合规经营真正引起重视。且这种处罚要让银行高管们真正像割肉一般疼痛,像海啸一般震动,最终产生触及灵活般的结局,让银行高管们真正对守法合规经营重视,对金融监管红线心存敬畏,不敢越雷池半步,也才有可能构筑出银行机构守法合规经营的“坚固防堤”。

  目前来看,对银行高管们的严厉处罚至少应从两方面下手:其一,在经济上让银行高管们“倾家荡产”,比照违规经营所涉及的金额,按一定比例对银行高管进行高额经济处罚,将其担任高管期间所获得的收入尽受罚没,罚款到银行高管们肉痛,让其在内心形成一种强大的得不偿失的违规违法恐惧心理。

  其二,在行政上让银行高管们长期努力终归为零,对违规违法经营不太严重的,一律撤职削为普通员工,取消一切待遇;对违规违法问题较为严重的吊销终生担任高管的资格并规定限期调离银行机构工作;违规经营行为特别严重或涉及金融腐败问题的一律送交司法机构追究刑事责任;通过这类处罚,促使银行高管们对守法合规经营底线始终保持敬畏心理。

  最后一句话,将金融监管的“枪口”重点瞄向银行高管们,银行违规违法经营的“大脑”就会真正停止,守法合规经营意识才能真正变得坚不可摧,中国银行生存状态才能真正优化,中央政府的金融战略意图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实体企业的生存现状也才有可能真正改观,中国金融风险也才可能变得真正可控!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发 布
所有评论(0
  • 暂时还没有人评论
  • 0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