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2021的消费金融行业
0人浏览 2021-12-31 13:57

  茜说金语·出品

  时至年末,消费金融行业仍消息频出。先是上市公司中国信达的一纸公告,对外披露了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蚂蚁消费金融”)的增资动向。12月27日晚间,中国华融与宁波银行双双公告称,已签订《金融企业非上市国有产权交易合同》,拟将所持华融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华融消费金融”)70%股权转让给宁波银行,这意味着“银行系”消金再添新成员。

  从2010年第一家消费金融机构获批至今,消费金融行业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在2021年里,虽然因步入“后疫情”时代,消费金融行业整体较去年有所回暖。但在严监管之下,“不宜靠发展消费金融来扩大消费”已成为新的共识,各家消费金融公司都愈加主动肩负起其自身的社会责任。同时,随着蚂蚁等互联网巨头加入消费金融行业,竞争格局愈发激烈,行业“马太效应”愈加明显。

  整体回暖,上半年平均日赚超2850万元

  今年以来,无论何时披露的财报,都正显现出消费金融行业整体回暖的态势,尤其是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发展势头一如既往的迅猛。

  如半年报数据显示,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从营收方面来看,今年上半年营收超过10亿元的有7家公司。其中,招联消费金融以73.9亿元位居第一,营收同比增幅为22.7%;马上消费金融以46.25亿元的营收排第二;兴业消费金融排营收榜第三,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0.62%至38.69亿元。兴业消费金融的营收增速在已披露数据的消费金融机构中最为凶猛。

  与此同时,净利润的增幅更为惊人。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幅超过10倍的消费金融公司就有两家,分别是中邮消费金融和湖北消费金融:其中,中邮消费金融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512.2%至7.91亿元,堪称一骑绝尘,断层领跑;湖北消费金融净利润亦同比增长1272.97%至0.51亿元。

  从利润方面来看,在已披露上半年净利润数据的17家消费金融机构中,有16家实现了盈利,仅有一家出现亏损。据记者统计发现,仅今年上半年,17家消费金融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为51.3亿元,平均日赚超2850万元。其中,招联消费金融以15.42亿元的净利润排在首位,同比增长166.7%。

  连中原消费金融最新披露的5周年数据也显示,过去五年,中原消费金融累计服务的客户数增长近10倍,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增客户数达535.16万;而以信贷规模计算,中原消费金融公司的在贷余额从2017年的31亿增长至去年底的193亿,连续三年同比增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

  

  “严监管”和“继续扩容”、“巨头入局”

  但高速增长的背后依然是消费金融行业挥之不去的明显“马太效应”与“严监管”,巨头相继入局又为行业带来新的冲击。

  2021年伊始,银保监会便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试行)。使得消费金融行业首次迎来监管评级规定,并且最低评级的消费金融公司或将被责令实施接管,甚至退出市场。

  3月18日,银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明确指出,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并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理;10月5日,银保监会又发布《关于服务煤电行业正常生产和商品市场有序流通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坚持依据客户还款能力合理授信,不得诱导金融消费者盲目借贷、过度超前消费。

  此外,对消费金融行业影响最大的还是当属监管对于利率下调的决心。先是央行在3月末发布的第3号公告,该公告明确指出:“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近期,据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多家消费金融公司更是收到要求降低利率的口头指导,“事实上,如果你留意的话,会发现目前已经有不少消费金融公司的利率悄然下调了不少,这意味着他们的赚钱能力将会被削弱,但这直接反应到财报中,将会需要一段时间。”

  与此同时,2021年,消费金融行业继续扩容,由27家增加至30家。

  其中,最饱受关注的是蚂蚁消费金融。6月3日,蚂蚁科技集团旗下的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批开业,注册资本80亿元,蚂蚁科技集团持股比例为50%,南洋商业银行持股比例为15.01%,国泰世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0%,宁德时代持股比例为8%,千方科技持股比例为7.01%,中国华融持股比例为4.99%,鱼跃医疗持股比例为4.99%。

  8月31日,唯品会旗下的四川省唯品富邦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批开业,注册资本为5亿元,其中,唯品会持股比例为49.9%,特步(中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5.1%,富邦华一银行持股比例25%。

  另外,3月25日,互联网巨头之一的滴滴也获批入股杭银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将消费金融牌照收入囊中。

  12月29日,据媒体报道称,中国移动正在谋求消费金融牌照,拟在自营金融业务方面作出新规划,但具体进度仍需根据集团战略安排进行。如果这一牌照布局计划能够顺利成行,消费金融牌照将成为继第三方支付牌照、保险经纪牌照后,中国移动获得的第三张金融业务牌照,也能成为中国移动金融业务布局的有力补充。

  巨头的相继入局无疑将进一步加剧消费金融行业的竞争,也将给行业带来变局。

  

  热衷“增资”,ABS转冷

  这从今年以来“你追我赶”的增资情况中便可窥得一斑。注册资本,不仅是有助于满足监管对于资本金、杠杆率的监管规定,更是一家消费金融机构资本金实力的表现。

  背靠蚂蚁集团的蚂蚁消费金融,其自“出生”起注册资本便高达80亿元,和捷信消费金融并列第一。

  而后,10月,招联消费金融获批以13.3104亿元资本公积和48亿元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公司注册资本由38.6896亿元增至100亿元,股权结构不变,成为消费金融行业首个注册资本“百亿俱乐部”的成员。

  12月24日,中国信达又发布公告称,称蚂蚁消费金融向全体增资认购方增发注册资本220亿元,增资事项完成后,蚂蚁消金的注册资本将由80亿元增加至300亿元,再次超过招联消费金融。

  除此之外,今年年内,还有北银消费金融、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杭银消费金融3家机构完成增资。

  而除了增加注册资本这一方式外,发行银团贷款、ABS、金融债等也是消费金融机构“补血”的重要渠道。

  在银团贷款方面,中原消费金融近期对外披露,完成了一笔由招商银行牵头的7.5亿元的银团贷款,也是年内第6家完成银团贷款的消费金融公司。兴业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中信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金美信消费金融通过银团贷款,共计融资金额51.3亿元。

  在融资要求更高的金融债发行方面,招联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以及哈银消费金融等4家机构在年内获批发行金融债,获批发行规模共计240亿元。而年内已经落地发行的金融债规模也超过百亿元。

  但相较前几年的ABS热,今年消费金融行业发行ABS则有所降温。截至记者发稿时,捷信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杭银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等5家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发行10单ABS共计融资112.67亿元。

  尽管2021年消费金融机构发行ABS数量相较2020年有所增长,但发行规模仍存在差距。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消费金融公司ABS发行总量为123.65亿元,发行单数为6单。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发挥科技优势助力社会

  另外,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还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不宜靠发展消费金融来扩大消费”已成为新的共识,各家消费金融公司都愈加主动肩负起其自身的社会责任。

  如捷信消费金融今年以来便屡屡发出理性消费倡导,提醒广大用户尤其是年轻人树立良好的消费意识与消费习惯,拒绝盲目消费与过度消费。并不断针对包含大学生在内的青年群体开展全方位、多样化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通过与国内顶级院校合作发动创新实践大赛等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对年轻群体的消费需求进行合理引导,帮助其树立理性消费观念。

  针对冒充银行保险机构实施诈骗的违法犯罪案件多发情形,中原消费金融还作为河南省银行业协会、保险行业协会联合开发“防诈小助手-河南省银行保险机构身份卡”微信小程序的技术支持单位,提供技术支持。据了解,该小程序除查询功能外,还设有公众金融知识教育宣传模块,包含知识小课堂、防诈小贴士、反诈信息速报等栏目,积极推送各类教育文章、信息,全面助力消费者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今年7月以来,中邮消费金融也与广州市公安局越秀区分局针对防范电信诈骗主题展开了深度合作,更广泛地普及反诈知识。其中,7月30日,双方联合打造的反诈宣传专场直播“世界很大,谨防有诈”上线,越秀区反诈中心民警就常见诈骗案例在直播间向广大粉丝作了分享和解析;9月1日,双方联合走近广东工业大学,向入校新生介绍防范电信诈骗的方法,深入剖析诈骗套路,提醒学生们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12月26日,双方在北京路推出首个士多店概念快闪店——“反诈士多店”,通过派送“反诈袋”“反诈杯”“反诈帽”等,引起街坊市民关注,面对面为老百姓答疑解惑,帮助老百姓增强识别诈骗能力,提高安全警惕。

  而正是这些消费金融公司的技术优势,正给经济与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和改变。如“虚拟职场远程办公支撑普惠金融服务”项目是招联消费金融在疫情期间自主研发,可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快速响应上线的虚拟职场项目。据悉,“虚拟职场”建设所需要的资源环境,均可“一键”拉起,按需配置,30分钟即可建立一个千人规模的虚拟职场。“虚拟职场”无需现场办公,不仅解决了56个城市约1500多客服人员疫情期间的就业问题,还能为残疾障碍人士提供便利的就业岗位。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发 布
所有评论(0
  • 暂时还没有人评论
  • 0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