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呷哺呷哺罢免总裁赵怡,让双方闹掰的茶米茶是扶不起的“阿斗”?
0人浏览 2021-07-29 22:28


作者丨梁春富

来源丨野马财经

呷哺呷哺与前行政总裁赵怡的罢免争端暂告一段落。

赵怡的那封公开信还是没能保住自己公司执行董事的位置。7月28日午间,呷哺呷哺(0520.HK)发布公告称,股东特别大会全票赞成罢免赵怡执行董事职务,即日起生效。

赵怡被正式罢免后,呷哺呷哺只剩下贺光启一位执行董事,同时其还担任公司董事会主席、行政总裁。公司仅有的两名非执行董事其中之一还是贺光启的太太陈素英。

除赵怡外,湊湊CEO张振纬已于4月离职。呷哺呷哺似乎从一家开放的上市公司,又逐渐转变为“一言堂”的家族式企业。

高层反目,双方各执一词

2012年,赵怡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受邀加入呷哺呷哺,担任CFO。在加入呷哺呷哺之前,赵怡曾在联合利华、索尼爱立信和麦当劳中国等公司担任高管。

在她的带领下,呷哺呷哺于2014年在港交所上市。2019年赵怡成为集团行政总裁。不过一年有余,赵怡就被呷哺呷哺“辞退”。

今年5月21日,呷哺呷哺公告称,因集团若干子品牌表现未达到董事会的预期,故解除赵怡行政总裁职务。随后6月14日,呷哺呷哺再发公告,因赵怡的管理方式及理念与董事会其他成员存在重大差异,董事会拟罢免赵怡的执行董事职务。

当时呷哺呷哺董事会只有贺光启和赵怡两位执行董事,拥有议案执行权和决议权,即最终能对公司议案拍板的人,两位大权在握的董事“反目”,并用如此直白的表达方式,令市场哗然。

▲赵怡朋友圈

7月26日,呷哺呷哺在港交所又发布了罢免执行董事赵怡的补充公告,进一步披露了双方主要分歧。

对于罢免令,显然赵怡是不认同与接受的,多次发文回怼公司。7月26日发布“投资者公开信”,再次将矛头指向与董事长贺光启利益高度绑定的两家公司——北京呷哺公司和茶米茶。

赵怡指出,北京呷哺公司是上市公司呷哺呷哺主体业务运营公司,而其董事会成员在2019年5月突然变更为贺光启、陈素英夫妻,以及陈素英的侄子刘冠纬三人,刘冠纬还担任这家公司的法人代表与经理。即贺光启家族悄然掌控了北京呷哺公司,呷哺呷哺对此未做任何信息披露。赵怡认为,呷哺呷哺对北京呷哺公司监管不足。

赵怡还提到了贺光启家族实控的茶米茶与呷哺集团之间的关联交易,2020年茶米茶从呷哺呷哺拿到了2千多万的分成收益。

在此前的公开声明中,赵怡为呷哺呷哺制定了清晰的战略及应对措施,抛弃高投入重资产模式,回到“优衣库”代表的物超所值的大众模型,坚持大众消费店为主。但董事长贺光启曾多次公开表示了对于高端餐饮品牌的向往,一直希望在呷哺的门店和形象提升方面取得突破。

赵怡还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疏漏之处及关联交易“谏言纠正”,揭示其潜在风险,并提议改组集团公司中关键子公司(北京呷哺公司)的董事会组成和总经理任命。据“中国网财经”,对于赵怡提出公司内部“精兵简政”的提议,有前呷哺呷哺员工解读为她动了创始人的奶酪。

▲野马财经摄

而在赵怡被踢出董事会之后,呷哺呷哺的董事会构成如下:贺光启一人兼任董事长、执行董事及行政总裁三职,还有两位非执行董事,其中一位是陈素英,另外一位是投资人委派的董事,以及三位独立非执行董事。贺光启家族在集团内部掌握了更大的话语权。

有财经评论人士向野马财经指出,这种公司治理架构在市场中比较罕见,不过只要是董事会和股东大会通过,就是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但一家独大的股东通常将不可避免存在公司治理的缺陷,或将导致大股东掠夺公司财产,并通过违规手段侵吞其它股东利益的行为,破坏公司发展,这是上市公司需要警惕的。

上述人士还指出,从大的方面来看,赵怡与呷哺呷哺的争端不仅仅是简单的企业人事罢免纠纷,更是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如何共处的问题,是职业经理人和家族企业成员利益分配如何平衡的问题。

快消品营销专家肖竹青则告诉野马财经,职业经理人更专业,更有执行力,也更加懂市场一线消费人群的变化,但是职业经理人更多的是看眼前的经营绩效。那么家族成员可能会看得更远一些,但是缺乏对一线消费人群的理解,所以职业经理人和家族成员之间会有矛盾,一个是对过程负责,一个对结果负责;一个对现在负责,一个对未来负责。

扶不起的“茶米茶”?

双方争议的焦点还在贺光启与呷哺集团之间的关联交易。

茶米茶是呷哺呷哺于2018年底推出的独立茶饮品牌,前身是其在凑凑门店推出的台式手摇茶。2016年,呷哺呷哺看到茶饮市场的增长潜力,推出高端火锅副品牌凑凑,主打“火锅+茶饮”,区别于快餐定位的呷哺呷哺餐厅。

也正是由于“火锅+茶饮”的经营策略,茶米茶大多是依附于凑凑和呷哺呷哺门店经营,而且茶米茶总是占据了呷哺和凑凑门店入口处的优质位置。虽说是独立茶饮品牌,但很难在市面上看到独立经营的茶米茶门店。

▲野马财经摄

天眼查显示,茶米茶品牌的运营主体是茶米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而其董事会由刘冠纬、贺光启,及贺光启的儿子贺显翔组成,该公司由茶米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全资控股。早前茶米茶主要是由贺光启的自有财务及其他资源拨付所需资金来维持运营。

2020年9月,呷哺呷哺曾发布与茶米茶(香港)的框架合作协议,即茶米茶(香港)向呷哺呷哺提供茶饮及茶食配方独家技术等。根据协议,呷哺呷哺将与茶米茶(香港)分享来自于集团餐厅出售茶饮及茶食收益的5%。

野马财经注意到,今年1月12日,据其公告显示,呷哺呷哺已与茶米茶(香港)续约3年,将继续分享来自于呷哺呷哺餐厅出售茶饮及茶食收益的5%。按此协议,呷哺呷哺每个年度向茶米茶支付上限分别为4500万元、5500万元和6800万元。

呷哺呷哺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呷哺呷哺实际向茶米茶支付的特许权费及购买食材费用总额分别为2039万元和7705.4万元。合计近一亿的费用对于呷哺呷哺来说负担不小,作为对比,呷哺呷哺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183.7万元。

据“中国网财经”报道,贺光启最初推出茶米茶品牌的时候,赵怡就提出了不同意见。离职后,赵怡又表示并不满意茶米茶的表现,起不到当初贺光启承诺为呷哺引流、实现更多利润的作用。尤其是贺董独立运营的十几家茶米茶店,运作几年后基本无盈利,最后基本都关张了。

此外,在呷哺呷哺人事动荡之际,还有呷哺呷哺员工在网络平台上匿名爆料称公司采购部的利益被动了,而采购部一直由贺光启掌控。

火锅店的增长困局

呷哺呷哺不仅面临企业内部管理问题,还要面对业绩增长问题。

财报显示,2020年呷哺呷哺集团业绩受疫情影响严重,营收54.55亿元,同比减少了9.5%;归母净利润为183.7万元,同比减少99.4%,这是上市以来年度净利负增长最严重的一年。而赵怡或许早就对呷哺呷抱有悲观态度,在今年的1月份和4月份两次减持自己手中的股票,累计套现达3000多万港元。

为了挽救颓势,近年来呷哺呷哺与海底捞一样开始疯狂扩张和提价。门店拓张是当前火锅品类保持业绩增长的主要逻辑。2020年,呷哺呷哺旗下各品牌门店净增77家,总计1201家。而海底捞2020年全年新开了544家门店。

但尴尬的是,门店越开越多,来的客人却更少了。呷哺呷哺的翻台率从2015年的接近4次/天,下降到2020年的2.3次/天。对比海底捞来看,虽然翻台率在2020年也有所下降,但下降后也比呷哺呷哺高出很多。据海底捞财报,其翻台率从4.6次/天一路锐减至3.5次/天。

除了加速开店,提高利润的另一招就是涨价。据招商证券研报,2015年前,呷哺呷哺定位于中低端消费,客单价不超过50元;2017年后定位提升为中端,并开启轻正餐化,人均消费上限提升至80元;2019年推出的inxiabuxiabu,意味着呷哺3.0时代,偏中高端市场、人均消费也达到110元;去年推出的LIGHT-POT对应呷哺4.0,又回到了人均消费不超过80元的中端定位。

可消费者的火锅越吃越贵,火锅店却没挣到更多的钱。海底捞的营收增速从2018年巅峰时的59.53%跌至2020年的7.75%,其净利率暴跌至2020年的1.08%。 呷哺呷哺2020年营收增速-9.36%,其净利率仅有0.2%。

翻台率和净利率两项指标的下降,精准戳到了呷哺呷哺和海底捞的痛处:门店密集,导致客户分流,利润稀释以及成本压力骤增。

由于开店节奏快,员工大量扩招,直接提升了员工薪酬成本、租金折旧摊销成本等。据财报,呷哺呷哺的员工成本占比从2018年的24.7%上涨到了2020年的25.6%,同时租金和折旧摊销占比也上升到了18.1%。这几年,呷哺呷哺的营收增速持续下降,2020年甚至是负值,这也导致了呷哺呷哺2018年至2020年的净利率也有较大幅度的下滑,从10%大幅跌至0.2%。海底捞也是一样的逻辑。

对于火锅提价,肖竹青向野马财经分析道,这里边有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的原因,从外部环境的原因来讲,饿了么、美团外卖把很多的堂食的消费场景进行了分化、碎片化,且疫情下人们的消费习惯改变,商圈人流至今未能恢复。呷哺呷哺处于这个环境下,在定位上摇摆不定,曾经是以物美价廉的家庭消费场景为主,但提价后,消费者经过比较发现饿了么、美团更加实惠方便。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则指出,呷哺呷哺本来就是一个中低端的定位,服务也好,客户粘性也好,方方面面来说,它的品牌调性是支撑不起涨价的,这也是其翻台率不断下滑的原因,“呷哺呷哺现在和海底捞差得太远,海底捞火起来和主打服务进行的差异化不无关系,呷哺呷哺在服务上没有差异化,品质不行,供应链一般,品牌调性也一般。

为摆脱低价的形象,呷哺呷哺推出了高端火锅湊湊,对标海底捞。凑凑于2016年孵化以来扩张迅猛,到2021年开设了150家门店,几乎是每11天开一家,开店增速要远高于呷哺呷哺。在疫情严重的2020年,集团旗下的呷哺呷哺品牌营收同比大跌25.9%至35亿元,而凑凑品牌收入却同比上涨40%至16.8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四成。

湊湊定价也高于呷哺呷哺餐厅,甚至要高于海底捞。财报显示,2020年,湊湊餐厅一线城市人均消费为128.8元、二线城市为121.7元、三线城市为107.6元,较去年有所提升。同期,海底捞人均消费分别为一线城市116.2元、二线城市105.7元、三线及以下城市100.2元。

而中高端的湊湊也没有达到之前的预期,2021年预期湊湊新开门店70家,截至今年5月仅新开店4家。而少了张振纬这位大将,凑凑未来将如何在市场上保持扩张?毕竟在中高端火锅市场上,它将面临海底捞的直接竞争。

在管理层动荡告一段落后,“独掌”呷哺呷哺的贺光启首先将集团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建立了员工薪酬激励机制,并且对于公司结构进行了优化。你认为呷哺呷哺的性价比如何?能够接受其涨价吗?呷哺呷哺在贺光启的带领下能否扭转颓势?欢迎评论区留言。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发 布
所有评论(0
  • 暂时还没有人评论
  • 0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