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从协同思想,看中台的正确落地方式
0人浏览 2020-06-30 10:14

在万物互联的数字化时代,围绕市场环境、客户需求、商业模式等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的管理思想愈来愈趋向通过协同化提升组织绩效,企业间也形成了一个协同生态网络,成为命运共同体。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教授在其著作《协同》中讲到:企业战略已从竞争逻辑转向共生逻辑,取得绩效的关键从“分”转向“合”,协同才能获得组织内外的系统整体效率,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赢得未来。

在这一轮的数字化浪潮中,企业组织间正以协同为纽带,形成一个连接、开放、多元、共生的价值网络,同时,中台基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和业务场景,已经成为满足数字化升级需求的全新解决方案,那么,“协同”与“中台”这两个概念存在怎样的交集?为什么协同会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而备受推崇?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二者的关系

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台理念

相对于之前的信息化,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向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要求企业具有更高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台以柔性灵活的架构连接整合企业的前、后台系统,从而将企业内部与外部资源、客户需求进行统筹管理。与之前按职能角色进行分工的管理方式不同,中台将企业视作一个整体,更强调资源整合,以及内外部的广泛合作。

 同时,中台强调以组件化、共享性的思想推动业务的快速迭代创新,通过个性化的组织方式、业务过程和管理流程,随时扩展、调整、组合出新的业务形式,以持续不断的创新形成企业的差异化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不论是内外部资源的连接整合,还是业务的快速组合创新,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在机器大工业带来的分工效率提升殆尽之后,面对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成为组织效率提升的来源,只有调动人的能动性,才能激发组织创新,这种极具活力和高效的组织才能应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而中台恰是以人为本的体系架构,所有的流程、组织、架构的调整都要以共同协作的“人”为中心。

所以,互联网时代的中台架构倡导的是柔性灵活、协作共享、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那这些理念与协同思想有哪些共通之处?我们从协同产生的背景、特性等方面来看它的意义。

精细化的分工已足够完善,何不将眼光转向协同?

1913 年,福特公司的第一条汽车组装流水线诞生了,借助每个环节的标准化熟练工种作业,他们将一辆汽车的组装时间由原来的 12小时 28 分钟缩短至 90 分钟,生产效率提高了 8 倍!

20 世纪 90 年代,MRP-Ⅱ发展到了 ERP 的新阶段,企业借助计算机对生产、供应链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全面信息化,强管控下的企业各部门职能分工更加明确,生产销售各环节的运作也更井然有序。

不论是在工业大生产时代,还是全面信息化时代,企业一直在向分工明确化、管理规范化的路上不断努力。如陈春花教授所言,一百年来,企业通过分工分权分利把机器效率提升到了极致,而今这种以部门、业务为区隔的严密分工、固定的职能角色同样带来了协作的困难,人的效率无法得到提升。

试想一个熟练工种的流水线工人,一般很难理解其他环节的生产加工方式,更不用说让他变化角色,纵观全局,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和建议;同样,IT 建设中的“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也是因为按不同部门业务流程构建系统导致的遗留产物。

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全新的运作模式、工作方式,以及其对灵活性的协作需求之强烈,已经不用再多说。陈春花教授在《激活组织》中也提到:“当今,企业效率不仅来自分工、更来自协同。企业要从分工转型协同,从固化角色转型模糊边界,从控制成本转型协同效率,从而打破内部平衡”——这种协同、合作的理念可以说与中台一脉相承。

以人为本,激活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在经典电影《摩登时代》中,喜剧大师卓别林饰演一位生产线工人,由于他的任务是扭紧螺丝帽,机械性的重复操作导致他的眼睛里唯一能看到的的东西就是一个个转瞬即过的六角螺帽,让他看到任何六边形的东西都要拧......这部电影讽刺了大机器时代企业对工人的压榨,将人视为“活的机器”,而忽略了人的社会化和能动性,忽略了对人的尊重。

随着行为科学的发展和个体的崛起,如今企业已经懂得了人与组织绩效的密切性。如果说通过广泛的协同、合作能够带来组织绩效的提升,那作为协作的主体——“人”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激发出来,才能发挥协同事半功倍的力量,让组织效率大幅提高。

 围绕这一点,企业组织要提升管理水平,就要回归到“以人为本”上,为组织成员创造机会、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提升员工个人能力、提供资源支持等,实现个体与组织的协同,从而让“人”成为企业最积极、最活跃、最能够创造价值的资源,被激发能动性的员工以创新性的工作、高度的责任感,不断推动企业成为高绩效的组织。

基于合作与责任,协同带来组织绩效提升

从分工到协同,是从单纯依靠个人的专业化、流水化到更加注重人的能动性、协同性的转变,这是企业经营管理理念随着时代背景和消费者变化的一种必然趋势,这种转变也将带来组织绩效的进一步提升。

传统的经营观念认为,企业是创造价值的主体,而新时代的经营理念变化是:价值不再由企业单独创造,而是由顾客和企业共同创造,顾客不仅仅关注产品和服务本身,而更加关注自身的体验、消费过程的价值创造。在这种新观念下,顾客和企业是联系在一起的,整个企业内部,以及产业价值链都要围绕市场需求通力合作,协同成为组织整体效率的重要来源。

作为协同共生价值网络中的一员,企业首先要将自身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分割的状态,企业全员要基于合作、协同的责任体系,共同完成企业整体目标。陈春花教授在《协同》一书中通过对分工体系和协同体系的对比,分析了二者对组织价值的贡献差异。

分工体系与协同体系典型特征对比

可见,协同体系基于协同理论,通过合作和协同能够达到1+1>2的效果,由此提升组织整体效率。并且,这种协同体系是建立在产业生态复杂性、多元化的崭新认知基础上,这让组织具有更加开放的格局和视野,在内部协同带来高绩效的同时,能够与外部产生互动性的关联,融入协同共生的生态价值网络,这种内外资源整合的全局视野同样是中台所倡导的。

协同理念成为中台的正确打开方式

要贯彻执行以人为中心的协同管理理念,企业最终要突破职能、部门固化的传统僵化方式,在组织结构、信息化体系、沟通方式等方方面面更加柔性,通过扁平化、去中心化的方式使个体充分激活,使组织焕发活力。

同时,比起短期的经营收入和财务指标,这种柔性化的体系架构能够让组织进入健康运营的轨道:实时的业务部门协同、共享的知识和资源、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可预知掌控的风险......企业不再急于追求短期收入效益,而是基于长期运营发展的思想,让组织更柔性、更健康,从而在遭遇各种不确定的风险时,迅速组合出新的竞争力。

所以,从分工时代走向协同时代,以协同理念进行数字化变革的基本思想是要以更开放全局的视野指导企业经营管理,这种视野的建立依赖于柔性灵活的架构、以人为本的思想;经过之前一系列文章的分析探讨,我们已经认识到:中台从IT信息化架构的角度,通过其技术、协同、业务、连接、数据等能力,恰到好处地提供了这种柔性化架构的落地方式。

作为协同理念的长期实践者,致远互联协同运营中台正是以协同、运营为核心理念的平台架构,它从信息化的角度让企业的组织、业务流程以共同协作的“人”为中心,提升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关注业务健康度、人员行为绩效的各类经营指标,让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够发挥最大效能,同时这也是中台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致远互联协同运营中台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