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圈子

请广大用户注意风险,切勿加入站外群组或添加私人微信,如因此造成的任何损失,由您自己承担。
“迎新”行情,“沪强深弱”有望来临
0人浏览 2019-06-25 19:07

红刊财经   陶丹


沪市成交金额不如深市已经是多年来存在的现象,无论大盘涨跌几乎已成为惯例,仅以今年为例,截至本周为止沪市年内成交金额为29.63万亿元出头,而深市则接近37.43万亿元,沪市只有深市的79%;而流通市值则是沪市明显占优,比深市高出81%(见附表)。换言之,深市以较少的流通市值,实现了远超沪市的成交金额,二者的活跃度相比不言而喻。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沪市存在大量锁定性较好的流通股,这些股票可流通但实际上长期不流通,特别是一些大盘国企股;另一方面,过去十多年的A股股票家数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深市,中小板、创业板持续扩容,成为深市成交超越沪市的主力军。

  

沪深两市成交的落差,导致“深强沪弱”成为一般人固有的印象,虽然2015年以来中小创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但深市指数的波动比沪市大也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科创板、沪伦通等增量改革的推出,在“迎新”行情的推动下,沪市有望吸引更多资金的关注,“沪强深弱”的拐点可望来临。

  

科创板IPO第一股本周正式诞生,从目前申报的情况来看,未来上市家数不会少,对提升沪市的活跃程度有直接的作用。参照2009年创业板在深市推出之后的经验,此次新板的面世有利于新增资金向沪市倾斜。在目前新股申购采用市值配售的情况下,申购科创板新股必须配置一定数量的沪市股票市值。因此科创板新股正式开始申购前,一波围绕打新而催生的配置性的“迎新”行情,有望在沪市出现。而除了科创板之外,沪市主板的IPO也不少,平均发行量也超过深市,上周的海油发展和本周的中国卫通都是发行量较大的品种;而“巨无霸”邮储银行已经获准在A股IPO,源源不断的新股资源某种程度上也驱动新资金入市,推动双向扩容。除了新股发行的因素外,本周启动的沪伦通,上海和伦敦两地上市公司互相发行存托凭证挂牌,也将会增加沪市的投资品种,吸引更多不同风险偏好类型资金的关注。这些新的增量改革都出现在沪市,明显有利于沪市相对深市吸引资金关注。有了更多资金的参与,市场活跃度的提升也就指日可待了。

  

从估值的角度看,沪市的平均估值也比深市有优势。目前沪市的平均市盈率为13.84倍,而深市则为23.33倍,其中深市主板为16.66倍,中小板为25.62倍,创业板为39.70倍,均显著高于沪市。在A股国际化的进程中,同样行业、同样基本面的公司对比,无疑估值更低的更容易得到机构投资者的青睐。因此,无论是新板开设和打新制度设计带来的新资金,还是估值方面的潜在优势,沪市的性价比都比深市要高。在同等条件下,投资者不妨多关注沪市股票的投资机会。

  

在目前的背景下,笔者比较关注两类沪市股票的投资机会。一是沪伦通的潜在受益股,如券商、银行。券商方面,本周华泰证券在英国发行GDR折合每股2.05美元相当于14元出头人民币,相当于10倍多的动态市盈率,这也是国际机构投资者对目前A股大型券商给出的定价,目前市盈率在10倍附近的大型券商也具有相对的估值优势,如海通证券、国泰君安等。而大型银行股则是A股相对全球市场最显著的价值洼地之一,未来如果A股的大银行到伦敦发行GDR,或者英国的银行来沪市发行CDR,都有助于银行的估值修复。对于因为打新而需要配置一定股票市值的投资者来说,这两类金融股都是比较稳健的选择。

  

另一类则是沪市的科技股。科创板推出之后,名称中同样带有“创”字的创业板,一度被市场赋予“同类项”的概念,年初也出现一波力度较大的炒作。但实际上创业板的公司未必科技含量都很高,其中不乏传统行业的公司。相比之下,沪市的科技股存在更好的关注价值,特别是一些行业领先、估值合理、大股东实力雄厚的公司,有望出现阶段性的“迎新”炒作,如宝信软件、华东电脑、浙大网新、航天信息等。


(本文已刊发于2019年6月22日出版的《红周刊》)


更多
· 推荐阅读
0
1
扫码下载股市教练,随时随地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 TOP
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您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勿相信任何个人或机构的推广信息,否则风险自负